晋国的分裂有利于秦国
(2022-04-17 14:09:50)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历史 |
写篇文章,一方面加深一下印象,另一方面也帮助记忆。
今天讨论一下晋国的分裂。
我们知道,在战国的时候,天下最多分为103个国家。其中最大的7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里面没有晋国。因为原来的超级大国——“晋”已经分裂成3个国家,即:赵、魏、韩。
在春秋时期,天下最多分为108个国家,其中最大的5个国家被称为“春秋五霸”。当然“春秋五霸”有很多种不一样的说法。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又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又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当然,这还有很多种不一样的说法。
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赵、魏、韩三家,历史也正式进入战国时期。
晋国紧邻秦国,在秦国的东面,又是一个超级大国,秦国要想扩张,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晋国的阻挡。所以在春秋时期,秦国是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的。
秦国能统一天下,一方面是:阻挡他的超级大国——“晋”,自动分裂了。另一方面: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使秦国进一步的强大。社会井然有序、经济繁荣富强、军队如虎狼之师。成了战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强国。六国,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与之抗衡。
晋国,本来也是一个超级大国,由于内部的权力斗争,造成大部分公族死亡,权力落到了“六卿”手里。“六卿”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六个大夫。在一番斗争之后,范氏和中行氏首先被灭。生下:韩、赵、魏和智氏。即: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和智伯瑶。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他想独吞晋国,于是借口说:“晋国本来是中原大国,现在被吴国和越国取代,我们每家割一百里地出来交给公家,我先割,你们呢?”韩国势力最小,有一个叫段规的谋士建议:不给地,打不过智伯瑶,可以先给地再看形势怎么发展,如果智氏和赵氏、魏氏打起来,我们就坐收渔利,如果赵氏和魏氏也选择给地,那我们只能认了。智氏又向魏氏要地,魏氏的对策和韩氏一样,于是也割地给智氏。赵氏势力比韩氏和魏氏大,所以拒绝割地,对抗到底。智伯瑶于是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打赵襄子。赵襄子退守到晋阳,把柱子底座的铜和内墙里的木条,拿来做了许多的箭矢,凭着这些箭抵抗智氏两年多。
智伯瑶发现晋阳城外有条河,于是,挖了一条渠引河水淹晋阳。同时建了一个堤坝防止水流向自己的一方。一时间晋阳城内到处都是水,老百姓都躲到地势高的地方,做饭的时候要把锅挂起来做饭。
赵襄子的谋士张孟谈,去找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诉他们“唇亡齿寒”的道理。因为他们两家的城外也有河流,智伯瑶的野心是吞并晋国,赵氏如果灭亡了,智氏就会攻打韩氏和魏氏。韩康子和魏桓子觉得张孟谈说的有道理。于是,把智伯瑶修的堤坝拆毁,使河水流向智氏的军营。赵氏、魏氏和韩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并杀了智氏家族两百多口人。并且,请求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从此超级大国“晋”分裂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而韩、赵、魏这三个国家,不论哪一个都不足以与秦国抗衡。所以说:晋国的分裂,有利于秦国。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一方面,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另一方面,晋国自动分裂。搬开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到了秦始皇嬴政时期,就像李斯说的:灭六国就像在厨房打扫卫生一样容易。
当然,秦国的强大是历代国君不断地努力经营出来的结果,但是晋国的分裂,与经营无关,这是一种有利于秦国的形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