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地?(一)
(2018-05-10 08:28:51)
原来,是祖国的分裂,使球队失去了斗志。于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堂令人难忘的由真实事件设计出来的情境教学。这堂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仅从书本情境、教师经验进行教学,极有可能上成我们常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课。当我们的教学从真实情境、学生经验出发,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
故事问题:作为一个侍者,特德每小时收入6美元,一个晚上有66美元的小费,现在特德共收入81.9美元,问特德工作了多少小时?
文字问题:从某个数字开始,如果我将其乘以6,然后加上66,结果是81.9。那么,我开始计算的数字是多少?
解方程:X×6+66=81.9。
出乎人们意料,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故事问题和文字问题解答得最好,分别是70%和61%,而解方程只有42%。
这个实验证明,许多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而是从身边的真实问题及自己的经验开始。而我们一般的教学总是从理论概念出发,先解释问题,最后再用生活经验验证,这样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基于学生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也是学习的起点。这就类似于船与锚的关系。如果教师不希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发生“漂移”,那么就必须要将它固定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希望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就要确保它根植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的坚实基础之上。当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先期知识与正在被教授的新知识联结起来时,意义形成就将变得十分有力。
学生要学习“蜕皮”,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概念,但他们知道掉头发、动物脱毛等现象,“脱落”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毛发换成皮屑,并且旧的脱落会生长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建立原有概念基础之上的学习。
教学中要重视真实情境及学生经验。这不仅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在于核心素养就是指向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指向学生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历史上许多教育大家早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更有不少经典的故事印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