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五程序教学模式简介
(2018-04-25 10:11:26)单元五程序教学模式,是一种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程序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程序都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启始课。传统语文课教师大多考虑文本,很少考虑学生、学情;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学习和提出问题。而启始课以学生学情和疑问为起点,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自主提问,以学定教,2—3课时完成。
阅读课。传统教法是一篇篇地串讲课文,有些课文需要2—3课时。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的阅读课分为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三种课型,3—5课时完成。精读课,选好例子,读一篇知一类,重在示范,总结方法;略读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选择每篇文章精要,不要求面面俱到;拓展课,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当堂完成,自如运用。其特点是对单元教材进行整体解读、整合。
作文课。传统教法往往读写脱节,教学随意、无序,重写作而轻修改。五程序单元教学法的作文课读写一体,运用写、评、改三堂法教学,作文全部课内完成,第一节课学生以写作清单为思路进行写作,第二节课师生共同合作讲评、修改,第三节课学生修改训练,二次升格。此外,课外作文多以札记形式体现。既减轻学生负担,也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
总结课。归纳概括,转化提升。分为单元回顾、分析、提升三个环节,合理组织、整理、归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保存所学知识,进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总结学法。
活动课。学生最感兴趣,最吸引他们的是活动课。以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主题为“感受桥的魅力”的活动课为例,教师是活动课的主导者、策划者,活动课的选题、目的、方案、预期效果都需要教师站在单元教材、学生实际等角度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做好编导。在活动课的准备阶段,教师制订活动计划,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开展活动,把“感受桥的魅力”主题分为“桥梁大观”“家乡的桥”“桥梁文化”“心灵之桥”4个内容,用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和语言来表现活动探究的内容。学生们依据方案制订本组的活动计划。活动形式有网络浏览、收集、整理材料,现场观摩、拍照、采访、记录,汇集到组长形成说明文字,制作PPT等。在活动开展阶段,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会加以引导。如“桥梁文化”组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查找鹊桥的传说,桥的诗词、谚语、歇后语,桂林花桥的板路,学生们立即就有了明确的活动目标和方向。如果学生在活动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帮扶,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在活动的汇报阶段,教师还要分小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朗诵、PPT制作、各环节的衔接、作文的修改等。
学生们尝到了活动课的甜头,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方法开始发生变化,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作文素材也广泛了。
“初中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接地气,易学易仿,教师不需要秀才情,所要做的就是启始课开展整体阅读,以学生交流后未解决的问题为单元学习目标;精读课进行文本解读与整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略读课举一反三将学到的方法操作运用;拓展课将学习方法向课外拓展、强化、延伸;活动课结合学习方法与生活实际,多角度运用;作文课链接读与写,运用写、评、改三堂法教学,实施科学的作文序列训练;总结课按回顾、分析、提升三个环节,为单元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