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藤萝瀑布》教案(第二课时)

(2018-03-10 19:06:04)

教学内容:

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修辞的作用;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⑴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⑵ 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⑶ 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⑷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⑸ 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⑴ 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⑶ 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⑸ 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三、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⑴ 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⑵ 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2、经验反馈

⑴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⑵ 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⑶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修辞的作用。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板书设计:

4、紫藤萝瀑布  (宗璞)

 

《紫藤萝瀑布》教案(第二课时)《紫藤萝瀑布》教案(第二课时)色:辉煌淡紫色

树    形:瀑布

状:流动、欢笑、挑逗、推、挤

《紫藤萝瀑布》教案(第二课时)      盛开     浅紫

穗                                        喜爱

      待放     深紫

《紫藤萝瀑布》教案(第二课时)色:上浅紫、下深紫

花    形:帆————舱内

味:嗅————幻(通感)

 

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