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指导
(2017-10-23 09:20:49)
广州市南国学校
古诗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其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是一个需要从点滴做起的长期过程,但离不了两个关键的环节——背诵和默写。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背诵默写来积累古诗文,是初中古诗文教学值得探讨的话题。
尽管古诗文的形式多样,背诵难度似乎很大。但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取得较好效果。
一、掌握朗读技巧
其次,学会押韵。古诗中的格律诗大部分是押韵的,一般是“一韵到底”,应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末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听起来悦耳,诵起来顺口,记起来深刻。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阅金经。”可作为一个句群连贯而读,这里的“青”、“丁”、“形”是同一韵脚,引导学生掌握诗的押韵规律,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文。
最后,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平时不善诵读的学生读起来往往是结结巴巴,不能以正常语速进行。其诵读水平的低下,究其原因是不能把握诗文的情感基调。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表达诵读者的感受和传达作品的神韵起到关键作用。假如不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就无法体会《春望》中作者所表达的对乱世的悲愤之感和对亲情骨肉的思念之情。如果不了解范仲淹坎坷的一生以及朝廷的内忧外患,就无法将《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表达出来。带着感情诵读古诗文,要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音色交融,令人产生美的感觉。
二、抓住关键词
古诗文的每句话都有关键词。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把这些词作为记忆的连接点,然后再由点成线,由线到面地进行记忆背诵。另外,背诵较复杂的古诗文,需要适当加强复习。通过复习,让学生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诗文的线索,明确诗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起记忆的脉络。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三、先理解后背诵
四、再造想象
五、从熟读引向背诵
诵读既可朗朗出声,也可低唱慢吟,还可变换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小组合作读、全体读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中有所感悟,在熟读中培养语感,在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在熟读中慢慢成诵,自然而然从“诵于口”达到“记于心”。
(一)辨别同音异义字
古诗文中存在大量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需要在背诵与默写时仔细辨别。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中的“霄”与“宵”由于音相同且形相近,容易混淆,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中的“凌”便是“登”之意,若写成“临”便是“面对、到、靠近”的意思,不能恰当地表现诗句的意境。
(二)关注同义异形字
古诗文中意思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也屡见不鲜,它们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考试中得分的“盲点”。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陈寿)中的“已”容易被写成“以”;“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范仲淹)中的“具”常被写作“俱”。
(三)注意通假现象
在古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常常以本字来读,这样写的时候就容易想不起借字来,导致书写错误。如:“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极易将借字“要”错写作本字“邀”;“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两小儿辩日》),极易将借字“知”错写作本字“智”。
(四)留心词语顺序
古诗文受到韵律的限制和习惯的影响,常常调整字序,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或语序来识记与书写,往往会出现错误,因此要提醒学生特别留心。例如:赵翼《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才人”容易错写为“人才”。“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指大大小小的案件,语序显然与现代汉语习惯正相反。
(五)留意语境与出处
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常常会导致书写错误。比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范仲淹),仅就这两句来看,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把“深”错写为“森”,把“雁”错写为“燕”。 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这一句则非常容易因为“忘言”而想当然地把“辨”写成“辩”。
(6)突破生僻字
对于经典名篇中的生僻字教师应从字的结构与意义上指导学生强化记忆,逐个击破。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春望》-杜甫)中的“簪”字,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夏完淳)中的“羁”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中的“磬”字等等,学生极易误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试是检验背诵默写效果的最佳方式。笔者采用上述技巧指导学生背诵默写古诗文后,整个年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考试中,成绩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表1)。说明上述技巧在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表1 古诗文默写成绩*
考试时间 |
第一单元 |
4月份月考 |
5月份月考 |
期中考 |
平均分 |
5.44 |
6.86 |
7.27 |
8.20 |
合格率(%) |
52.33 |
72.09 |
76.74 |
86.05 |
*以上是广州市南国学校2010—2011学年下学期初二级学生古诗文默写成绩,古诗文默写成绩满分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