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4:《读写结合构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2021-05-20 20:49:56)读写结合构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张婉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阅读是吸纳的过程,而写作是输出的阶段。要想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就必须将二者结合共用,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一、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关于读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许多小学生缺乏阅读鉴赏能力,无法分辨哪些书值得阅读,哪些则不值得。市场上有许多关于儿童的书籍。但是数目众多的少儿类书籍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一些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故事,有些少儿类图书里还会出现错别字和错误的知识信息,对小学生获取正确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小学生没有从学校得到优质的儿童读物,多种原因作用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升。小学生对写作几乎没有兴趣,年龄小的儿童活泼好动。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写作。使用强制性的方法时,可能会导致抄袭作文的情况发生。由于小学生阅读量不足,缺乏写作素材,小学生在写作方面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策略
(一)以摘抄任务积累文学素材
发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为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一种方法。上文提及,阅读是写作的积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布置作业时会为学生布置一些摘抄类作业,在学习过新的课文后,总结和摘抄他们从课文中新学到的,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的,自己喜爱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此过程中,分析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学习句子之间的结构,并积累足够的文学素材用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上。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后,许多学生在风景描写的作文写作作业上表现良好,这就是摘抄作业中积累的文学素材和经验体现出的积极影响。
(二)延伸语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扩展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比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更加的丰富。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给予满足,并将显著提高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课堂上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每个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三)加强读后感写作的能力与兴趣
通常,当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或故事后,他们的情感会有变化,可能高兴,可能难过。这时就会激发出写作的兴趣。小学生希望以特定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写作是记录他们自己感受的好方法。只需要老师一点点的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和想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表达对文本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阅读文章的过程,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读后感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依托文本,引领仿写全文仿写。
仿写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全文仿写的重点体现在写作特点、结构形式、叙事顺序、重点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例如《威尼斯小船》一文,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先总后分”,文章第一自然段,总体概述被称为水上城市的威尼斯,城内遍布河道,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第二自然段写小艇的外形和行动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坐小艇的“情趣”,第四自然段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第五至六自然段写小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再如《童年的发现》,全文采用倒叙写法:开头说“我”在九岁时发 现了“胚胎发育”规律(结果);然后写了“我”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过程)。 学生能够根据以上重点成功完成全文仿写,距离独立完成写作就只剩“熟能生巧”了。
(五)读写结合,采用图文解意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利用读写结合手段进行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化形成清晰的了解,在渗透文章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提升。图文解意和读写结合教学手段的融合就为学生学好语文、学好语文阅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例如,当教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图画进行阅读融合,让学生在图上写上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对比。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了语文思维创造力,在图文解意中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升能力。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写读后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作或对课文进行续写,摘抄好词好句等方法途径,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