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渗透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中期报告
(2021-01-31 14:48:15)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
立项号 |
2019XKT-XXYW245 |
课题名称 |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渗透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 |
|
负责人 |
徐美娟 |
负责人 所在单位 |
未央区西航三校 |
|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
一、研究要点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年段特点,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切入点。 2.加强课例研讨的有效性,让课后研讨、反思,成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催化剂,促使教师素养提升。 3.通过课例研究的实践,不断发现课堂以及教师备课方面存在的问题、摸索有效备课的方式,不断改进课例研讨的方式,让课例研讨促进课堂教学。 4.通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真实的问题,并通过第二、第三次的授课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在读写结合的训练选择方面更加注重与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向衔接。通过读写结合训练体现语文单元要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有计划的进行每周2—3次的课堂练笔,让练笔常态化,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写作习惯,真正让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思,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研究准备 1.调查研究阶段 (1)2020年10月,课题组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后,确定西航三校4年级5班、6年级6班为课题研究实验班。通过走访、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学生、家长以及高年级语文教师们对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问,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确定下一步的研究策略。 (2)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情况和读写结合之间的困惑。阅读方面主要针对阅读书目的类型和内容,了解学生目前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喜好;写作方面主要针对写作中遇到的障碍和自己写作擅长的方向等。掌握学生真实的情况,探索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分阶段性的学习 (1)2020.10.15——11.2自主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国内外优秀文献资料,理解“课例研究”的起源、操作模式、方法和内容,进而根据研究对象制定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2)2020.11.3——11.7推荐学习 学习名师名家的优秀课例。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线上学习,学习各位名家对于读写结合方面的课例展示和讲座。 (3)2020.11.7会议研讨 通过对前期资料的学习、名师课例的学习,对课例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教学技巧方面给与更准确的指导。大家一起分享,在分享中思维得到碰撞,为后期的课题实施打下基础。 3.研读教材 梳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写作训练点。在课本中寻找适合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挖掘出每篇课文跟语文要素最契合的读写训练点。 三、研究进展 1.2020.10.15课题开题。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调研、学习。 2.2020.11.10总结调研结果。根据实验班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学情,利用课例研究的方法,制定读写结合的训练内容。确立实验的部分学生为重点观测对象,进行长期追踪,选择观测对象的原则是有梯度、全方位,确保研究更加准确和具有针对性。
3.2020.11.20——2021.1 (1)执教教师确立研讨课内容,精心设计案例。小组集体讨论、完善设计内容。 (2)课题组教师进行课例研讨,与各位课题组成员一起观课议课,走进真实的课堂。在观课议课中,课题组成员分别进行学生课堂表现、教师课堂提问、教师课堂评价、教师课堂设计等多方面的观察,真正发现课堂中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以及课堂的生成问题。总结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高课堂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方法。 (3)课后开展研讨,针对课堂观察中出现的某一片段或教学全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集思广益,及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探索适合学生的读写结合的方法。 (4)执教教师根据研讨结果,重新修订教学设计,开展新一轮的课堂观察。经过一次完整的课例研讨,将收获及时总结、梳理,完善课例研究报告。 (5)几位教师围绕同一读写训练点,连续上多次研究课,在每一次的观课议课中解决问题、总结方法。 4.创新点:读写结合与语文要素紧密结合,不做与主题无关的训 练,读写结合形式比较多样,读写结合时间不受课堂限制。课题组成员结合课例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许多教学研究和实践。 未央区西航三校张婉老师: 结合自己所带学生年级特征,以及自己所承担的主要研究内容,抓住课堂,进行仿写练习课堂上的现场生成,能更直观地体现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张老师课下精心备课、设计教案,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力争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引导学生做好从读到写的衔接。 活动时间:2020年10月21日 活动地点:四年级五班教室 活动准备及要求:一片树叶,全员参与 课堂上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从形状到颜色,从部分到整体,对自己带的树叶进行细致描写。
5.2021年1月
(1)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2)读写的形式多样,多维度的思考促进了学生课堂学习文章的能力,学生对课文批注能力明显提升。 (3)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有优秀教案、论文等的呈现。 (4)初步整理读写结合训练点,教师们在课堂上实践初见成效。课题组成员结合课例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许多教学研究和实践。 未央区西航三校张凡老师: 课文《父爱之舟》训练点一:在这篇课文中,利用梦境的场景创作,写出了父爱的伟大。在课后作业中,设计让学生写出自己梦中都想与家人一起经历的美好的场景。训练点二:选择你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场景,把细节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方面写清楚。 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训练点一: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把自己心中的委屈和想说的话写出来,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5)丰富孩子课外阅读,读写结合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给孩子更大的空间,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课题组为学生积极推荐阅读书目。 四年级推荐读物:《小英雄雨来》 《佐贺的超级阿嬷》 《青铜葵花》 《小王子》 《海底两万里》;六年级推荐读物:《骆驼祥子》 《朱自清散文》 《鲁冰逊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四、阶段性总结 针对前一阶段的课例研讨活动,课题组共同总结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的难点,研究突破点。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有一定的提升。对个案研究的关注,能有效抓住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追踪。总结一学期来学生习作的提升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好数据积累。
|
||
|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
一、存在的问题 1.在课例研讨中发现,教师在寻找读写结合点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寻找到训练的角度。 2.在学生的片段练习很感兴趣,还存在部分学生的习作描写不够深入,生搬硬套现象比较多。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学习的习作评改未能取得突破性突破性进展。 3.课例研讨的模式基本已经掌握,但还是应用不够熟练,研讨深度、灵活度不够。 4.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比较紧缺,课例研讨中时间比较仓促。 5.如何保持孩子们高涨的习作练习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目前最大的困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6.“读写训练营”工作不够细致,训练过程中资料收集不及时,经验总结缺失,练笔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挖掘。 二、后期研究方向 根据研究现状,我们制定了下阶段的研究方向如下: 1.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思索课例研讨的方法、策略,探索最有效的观察法、课堂评价体系。 2.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例研讨活动,与其他课题组联动,加大研讨范围。 3.对于读写结合训练的方法进行体统总结和研究,加强对学生“读写训练营”的研究和运用,加强对句、段的批注;的训练,加强对生活中的见闻、感悟等形式的方式训练,激发学生表达,及时收集资料,形成一定的可参考性资料。 4.将课例研讨中的观察点选择更加细化、将观察点梳理,更加系统化,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过程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实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 5.开展实验教师优质课展示,促进实验教师迅速成长。
|
||
|
能否按期结题 |
能按期结题
|
||
|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
已看过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表达流畅有条理。开题报告行文规范,有条理。希望能按计划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