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9-11-30 12:04:11)

《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宝塔区桥沟镇中心小学          张锋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之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可见,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综观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仍然还存在不少弊端。诸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往往是零散的,不成系统,随意性较大,没有进行更严格的训练,有些教师甚至只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没有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基于这一点,我校选定并启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将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研究与实践。

2、研究相关现状

在国外,有关良好习惯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学生良好习惯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缺乏系统性。近年来,从良好习惯入手来研究学生的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有关习惯养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对良好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工作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最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主体实践,依靠学生自身的警觉,启发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来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以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储备一笔可贵的财富。因而《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习惯——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从生理机制上来讲,习惯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

良好习惯——是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良好个人行为方式,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的。良好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它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

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养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养成、思想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养成教育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并存和碰撞,这种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方面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在目前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入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价值体系“断裂时期”,不少华夏民族中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元素被抛却了,党中央提出加强树根立魂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当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精神。

    2.社会学依据:注重同伴间的合作与交往。

    3.文化涵育原理:学生总是生活于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包括环境、气氛、班风、规范、人际关系、学风等)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集体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习惯基本的道德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是从优化学生习惯入手,探讨、研究习惯养成的核心问题,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等渠道,研究挖掘学生的主体因素,从而探讨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全面养成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利于其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3.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的基本内容概括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形式及方法的研究。该课题将从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三个方面具体细化出一些行为习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培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1--6年级学生

就本课题而言,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营养和先进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种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拟在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观察,分析、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相关子课题计划,收集有关资料,检验研究措施,不断改进方法、修正策略,在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是本课题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辅助方法了解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情况。以此判定实验的进展情况,并不断反思、总结,制定新的研究计划。再实践、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形成一个螺旋圈。

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拟在通过座谈,了解教师在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意见,作为拟定子课题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力求从整体上了解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状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19年2月 —— 2019年5月)

1)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

2)制定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分头查找相关的课题资料。

4)学生状况分析(研究对象前测)

2.研究阶段(2019年6月 —— 2019年10月)

1)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2)制定每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3)按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4)定期召开实践研究总结会和研讨会

5)研究对象后测

3.总结阶段( 2019年11月——2019年12月 )

1)撰写相关的课题总结和论文;

2)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接受课题研究的鉴定、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规范了小学生的行为,和谐了校园人际关系

 检验学校德育实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学生外显行为上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外显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见人主动热情招呼、伙伴间谦让团结互助等基本礼仪行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陋习,形成了积极踊跃争“礼仪章”、相互督促礼仪行为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也和谐了校园里的人际关系。

(二)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明显提高

半年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 学生的礼仪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礼仪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文明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1.校园文明礼仪改善:碰见老师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师生亲切招呼,已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 “请”、“谢谢”、“对不起”成了我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课间活动文明守纪,做到轻言轻语,不高声喊叫,轻手轻脚,不追逐奔跑。中午就餐做到用餐无声音,盘内无剩菜,桌面无饭粒,场地无残汤。放学路队整齐有序。校园整洁美丽,赏心悦目。学生举止文明,说话彬彬礼仪,相互谦让,同学友好互助等方面有了可观的进步。

 2.家庭文明礼仪改善:礼仪教育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在家长的反馈中,在孩子的文明礼仪体验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礼仪教育给家庭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和谐的音符。孩子们孝敬父母,不再跟父母顶嘴;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我们的校门口,每天的进校礼仪和离校礼仪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的学生在每一次进校之前都会先向送自己上学的家长真诚的道谢,再与家长道别;放学见到来接的家长,也会向家长表示感谢之情,并主动与同学的家长打招呼、道再见。孩子们的改变让家长们乐在心里。

3.社会文明礼仪改善:每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都让我们做领导和做老师感到安慰和光彩。外出看电影,队伍整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观看电影文明守纪。外出春游,同学们良好的文明言行受到了景点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我校的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如:护绿、敬老等。参与活动时,从孩子们的谈吐和举止中体现出较强文明意识,他们爱护环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举止文明,受到了社区领导和居民们的高度评价。学生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三)形成了制度,养成了校园文明礼仪文化

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经过提炼,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文明行为,用制度来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每学期都扎实地开展“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通过上光荣榜,颁发荣誉证书,拍照上墙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模范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全校同学文明素质的提高,使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在学生的文明养成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明礼仪文化。

另外,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精心浇灌的文明礼仪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因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成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积极撰写研究心得、论文等。

九、课题仍存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的微课课题研究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良好的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2.学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任务。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2019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