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结题申请表及结题报告
(2018-05-08 16:31:30)
标签:
教育 |
附件2
周至县教育局2017年度
教育科研小课题结题申请表
立项号 |
2017XKT---XXSX003 |
课题名称 |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 |
||||||
负责人 |
苏鲜娜 |
工作单位 |
周至县九峰镇千户小学 |
||||||
博客网址 |
http://blog.sina.com.cn/s957542520 |
完成时间 |
2018年05月 |
||||||
成果主件名称 |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结题报告申请表
|
||||||||
课题成果附件 |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上课照片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 形式 |
应用发表情况(打“√”) |
||||||
博文 发表 |
刊物 发表 |
会议 交流 |
教学 应用 |
||||||
1 |
教学设计 |
|
√ |
|
√ |
√ |
|||
2 |
教学反思 |
|
√ |
|
√ |
|
|||
研究概述(不超过1000字,内容突出研究特色、研究效果)
我于2017年11月17日向周至县基础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递交了《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申请,2017年11月底我的申请得到了周至县基础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批准通过.为了使得我们的研究有更好的成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数学教学学具操作的实效性展示公开课,教学案例,教学实录以及听其他教师的精彩课程,交流心得,自己反思,发现学生通过动手可以发现很多数学规律。总结出一些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 1,先扶后放。学生动手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低年级段,主要由教师“扶”着进行操作,基本上是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类似于“命令式操作”,其中也有渐进,如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命令式操作”应该逐渐退出课堂,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动手操作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 2,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还应慷慨地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扬。 3,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很多时候都得需要合作完成,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教师一个长久的任务与责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研促教,深化实验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落脚点。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
课题组成员名单(不超过2人) |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职务 |
在研究中承担任务 |
1 |
苏鲜娜 |
女 |
25 |
中小学二级 |
数学 教师 |
成员 |
2 |
魏继承 |
男 |
38 |
中小学一级 |
数学 教师 |
成员 |
注: 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2页的范围内。
附件4
周至县教育局2017年度
教育科研小课题结题报告
立项号 |
2017XKT---XXSX003 |
课题名称 |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 |
|||
负责人 |
苏鲜娜 |
所在单位 |
周至县九峰镇千户小学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小学数学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可以发现很多数学规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试从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界定,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培养动手操作和拓宽动手操作的途径这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
|||||
结题报告 |
一,背景及界定 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重视,但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走过场;动手活动乱而杂;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这些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挥,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从而阻碍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化抽象为直观,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和主变化,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动手操作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动手操作利于知识的生成。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 (1)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使学生学会将困难问题化难为易。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感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内容 1.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都不是很丰富,在教学中基本都是以老师和课本为主,对于知识的探求欲望也不足,动手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较差。 2.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引导学生去操作。
3. 4.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练习设计和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到了实处 (3)方法 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动手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个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先扶后放。学生动手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都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由小到大、年级由低到高的规律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哪怕是课后实践也是在课中操作的体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延伸开展起来的。在低年级段,主要由教师“扶”着进行操作,基本上是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类似于“命令式操作”,其中也有渐进,如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命令式操作”应该逐渐退出课堂,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动手操作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补充,从而使结论得到升华。
2.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获得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还应慷慨地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句赞美辞,往往能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3.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世界上很多发明与创造都离不开合作,真正靠单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项研究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 (4)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10.27—2017.11.6) (1)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经过多次交流研究、理论学习和充分酝酿,最终确定了《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这一课题。 (2)成立课题组,制定、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收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 (3)了解课题的研究意义,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 (4)申报课题,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 (5)开题论证。
(1)问卷调查。为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课题组对6个实验班进行了“动手操作对我有帮助吗?”问卷调查,参加调查的共有250多学生,调查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充分说明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从调查中观察到,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帮助。但很多学生无法正确有效的掌握动手操作的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去认识未知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2)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探索数学实践。 召开课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撰写教学设计,进行课例观摩、评课反思。我们以本校三年级,四年级为实验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知识,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在课后我们进行了听评课活动,让全校老师给自己就本节课做出评价,提出意见与建议,全组成员认真听取,反复磨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组成员每人讲了一节研讨课,都很好地突出了动手操作的主题,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3)做好实验课例、个案分析等日常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数据整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2—2018.5)
课题实验以来,学生的进步明显。一是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二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把准了主、导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动学习精神。 四,才在问题及改进 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使得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实践中来,一些学困生仍然存在不积极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应该争取做当使每个人都真正参与进来,使每个学生都爱上动手操作。 |
|||||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4].《小学教育心理学》
|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