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报告
(2020-07-23 13:10: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文 |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报告
望江县杨林初级中学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一个典型
关键词:中学生
一、案例分析
二、成因分析
通过多次与他的监护人联系和上门家访,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从小就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两位老人对其疼爱有加,什么事都由他们包办代替。据了解,他在上幼儿园时,因爷爷的关系老师对他也是格外关照。因此,孩子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生活上有爷爷、奶奶照顾冷暖温饱没问题,但学习上他们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从小到现在明明的学习也基本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他出现以上情形。
三、案例处理
1、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心。
明明同学尽管暂时有许多缺点,但我发现他说话还是有条理,也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我在前几次语文课的“口语交际”活动前,先找他私下谈谈,表明他很有这方面的才能,暗示他活动时能积极发言。果然,在这几次“口语交际”中他都能积极发言,而且确实说的比一般同学好,每次我都及时给予他口头表扬,还引导同学们给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到现在,语文课的此类活动他都能主动、积极有时甚至是第一个发言。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帮他树立自信心。现在,他改变了许多:老师提问时他再也不故意将头埋得低低的,反而能积极举手、敢于回答问题。作业也开始转变,书写认真,能做到准时交作业,也主动提问了,学习成绩从入校时的50多名上升到38名。其他课任老师也说他改变挺快的。
2、
(1)在校及时完成并交作业,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
(2)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3)做到发言先举手
(4)讲卫生,每天整理内务
3 、允许反复,耐心疏导
4、家校协同,改善教育方法
孩子的教育始终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协同,为了明明保持在学校一样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我经常利用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与其爷爷、奶奶,甚至远在上海务工的爸爸、妈妈联系,共同商讨针对明明的教育方法、协调管理,形成合力。我在教育明明时,我经常与明明的父母一起探讨对他的教育问题,使他们改变了对明明一味地在电话那头批评责备的做法,代之以表扬、奖励、因势利导,使其体验到这种做法的益处。我还向他们推荐一些家教刊物,让他们从中学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及手段。同时,我也提醒其爷爷、奶奶要从切实加强明明的学习、为人处事的教育和监督,并经常与我保持联系,以上做法,加速了明明的转变。
通过治疗与教育,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与鼓励。他的一些行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表现在找回了学习的自信心、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及时完成并上交作业、上课时不随便下座位,想发言时先举手等良好习惯。这一切说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平时扎扎实实、耐心细致的教育过程。而良好过程的延续,也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