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同光十三绝》谈京剧历史的源流

(2020-03-07 15:03:26)
分类: 网络写作实践第五学期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有悠久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演员和代表剧目,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不仅仅在中国,在海外也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研究京剧历史的源流,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清末的《同光十三绝》

关于京剧这一门艺术的记叙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的莫过于清朝年间的《同光十三绝》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这幅画堪称是京剧活的历史,就像《清明上河图》真实记录了北宋汴梁城当时的风俗面貌和繁华景象,《同光十三绝》也用其极为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了同治和光绪年间的十三名著名昆曲、京剧演员的剧装,是当时京剧艺术繁荣,在全国都受到了欢迎的真实见证和写照。画中的十三位演员不仅仅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是极为著名,对京昆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之功。这幅画对于研究京剧的服饰和扮相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是一幅活生生的文献资料。

十三位名角各有所长,以程长庚和谭鑫培,梅巧玲,余紫云,杨月楼,刘赶三和杨鸣玉来作简要介绍,分析他们在京剧史上的地位和对京剧发展的贡献。

二、京剧的来源

乾隆八十大寿,以三庆和四喜等为代表的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受到了京中百姓和王公贵族的欢迎与喜爱,徽班和同时在京中活跃的秦腔,汉调以及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它们的精华部分,化入自己的表演当中来,更有“徽汉合流”的说法,是当时徽剧和汉剧等其他剧种融合发展的生动描写,如河流汇集一样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京剧历史上不仅有同光十三绝这样的旷世名角起到了开山奠基之功,更有所谓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等一系列的怀揣绝技的名角共同为京剧的发展做各自的贡献,而京剧之名最早见于1876年三月上海的著名报纸《申报》,从此为大家叫开,公认这一命名。

三、老生大家

程长庚,是京剧史上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程大老板和徽班领袖,他代表了京剧早期老生的声腔艺术,声音洪亮高远,有穿云裂石的艺术效果,在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程长庚的唱法和当初的演出设施有关,当初大都是在土台草台上演出,地方空旷,人多口杂,需要有一副好嗓子声达远处,为大家所能听得清晰明白,故而不事花哨,如鹤鸣九皋,天空声远,这同时也和程长庚的为人准则有关。据程长庚自己说,他的唱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受外国的凌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主张用高腔大嗓唤醒人们的麻木和浑浑噩噩,主张为国家的利益做斗争。另外,他所扮演的角色大都是忠臣孝子,仁人义士,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他刚正不阿的人品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程长庚一生收徒众多,可是真正继承了他的艺术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如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响当当的名角都受过程长庚的亲自指导和传教。关于程长庚的故事很多,有关他的身世而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也很多,如《大老板程长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程长庚的历史面貌,还原了当时京剧的一个发展状况。

提起谭鑫培,熟悉京剧的历史和电影的历史的人都知道,谭鑫培在1905年拍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时隔一百年,在2005年,谭鑫培的后人谭元寿和谭孝曾为了纪念中国京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谭鑫培,同时也为了纪念中国电影的发展,又出演了由安战军指导拍摄的《定军山》,对于我们缅怀先辈和向先辈致敬有着重要意义。

谭鑫培因为声音像北方的一种小鸟“叫天子”,而被当时的观众爱称为谭叫天。他和程长庚的声腔不一样,虽然他是程长庚的徒弟,却在程长庚的声腔艺术上进行了创造发展。他唱腔更加委婉动听,在刚劲中有缠绵柔和的美感,受到了京中人的疯狂欢迎和迷恋。程长庚为此在临死之前曾经这样和他说过,他的声音甘甜,有些近于靡靡之音,在程长庚死后必定会受到无数人追捧,但这却是亡国之声。从这里可以看出谭鑫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看出来程长庚个人的艺术追求和谭鑫培所代表的新一代京剧艺术风格。 谭鑫培创立的谭派艺术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伶界大王,乃至于在京剧界流传着“无生不宗谭”的说法。谭家从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来说,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七代,称得上是京剧界一部浓缩的历史,戏曲界的一个奇迹。而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更是四大须生之一,创立了新谭派艺术,对谭鑫培的艺术起到了发扬光大和推陈出新的作用。

四、旦角翘楚

梅巧玲是京剧大家梅兰芳祖父,余紫云是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的父亲,二人都是当时享誉梨园的青衣演员,和谭鑫培一样都曾经给慈禧演过戏的著名演员,他们对京剧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梅巧玲的后人梅兰芳更是对推动京剧走出国外做出了重要贡献。

梅兰芳赴国外演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其中在梅兰芳到日本演出前,日本人普遍都认为京剧皮黄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但当他们看到梅兰芳的表演之后,个个瞠目结舌,交口称赞。梅兰芳把旧的戏曲表演进行了创新和发展,1930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演出,对于京剧艺术的对外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梅兰芳更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赞道他成功地介绍了中国的美,更是获得了美国著名大学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可见外国人对梅兰芳艺术的推崇备至,也可见出梅兰芳艺术水平之高。

五、文武全才

余叔岩作为前四大须生之一,创立了余派老生这一流派,更是有像谭富英,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杨宝忠等等传人,对京剧老生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梅兰芳,余叔岩和杨小楼三人更是有京剧三大贤的称号,可见其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杨月楼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武生演员,善演猴戏,被称为“杨猴子”,曾多次给慈禧太后演戏。杨月楼在民间更是留下了“名妓暗救杨月楼”和“杨月楼与韦阿宝”的故事。关于杨月楼还流传了清末四大奇案名伶杨月楼冤案,杨月楼虽然是一介名伶,但是在当时戏曲演员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人,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杨月楼的案件被错判误判,杨月楼被充军发配,引得无数嗟叹和唏嘘。

其子杨小楼也是一名著名的武生演员,曾多次和梅兰芳合作演出,在梅兰芳还是小孩子时就已经誉满京华了,有“活赵云”之称。杨小楼和他的父亲杨月楼一样,都凭借他们高超的艺术受到了慈禧的喜爱,文武全才,创造了武生流派杨派,这也是后世许多武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六、嬉笑怒骂,忧心国事

杨鸣玉和刘赶三是当时出名的丑角演员。杨鸣玉表演精湛,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三,被人称为“杨三”,他的为人处事也很为人称道,他性情耿直,不随波逐流,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在他死后,当时的人纷纷奠祭,既是对杨鸣玉丑角艺术的推崇和惋惜再难以看到,同时也是对他人品的一种认可,另外也是对甲午海战后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提现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国事衰颓,受人欺辱。

刘赶三以演丑婆子著称,他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据说是因为屡次投考科举不中而改行学戏当演员,他在台上的妙语连珠和嬉笑怒骂,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关于刘赶三还有《天下第一丑》的电视剧对他的生平经历进行了加工和改编,是对他生平的介绍和对他为人正义的一种纪念。刘赶三的得名来自于他多次赶场演戏,也有说是他在《二进宫》这出戏里一人赶三个人的角色而因此得名。另外他还骑真驴上台演出《探亲家》,他每次骑真驴出演《探亲家》,必叫满堂,就连进宫演出的时候也是一样。这头驴和刘赶三的关系很好,据说在刘赶三死后的第二天也死了。这刘赶三曾经嘲讽李鸿章的丧权辱国的行为,这是他爱国热情的一种体现,艺人不仅有艺,更有爱国热情,有德。

七、隐含历史

《同光十三绝》是对京剧的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等多个行当的鼻祖一样的人物的描绘,是对京剧历史的真切的展现,而画中所描画的人物也都是京剧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其中却单独缺少了净行,这令人不得其解。

研究历史的途径有很多,研究历史的资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从图画,也可以从影像,更可以从一些文学创作上了解过去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的宝贵资料。

《同光十三绝》的珍贵之处是在于它在现了当时的京剧风貌,另外描绘的人物都对京剧的源流发展有重大贡献,而他们的后人如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等也是京剧史上的重要人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一大批的京剧演员,他们为京剧不同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为京剧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而梅兰芳和程砚秋,杜近芳等更是为京剧的走出国门做出了重要作用。

《同光十三绝》是我们研究京剧历史的一个切入点,为我们研究京剧历史找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应该不断创新研究途径,探索其历史渊源,从图中读史,图以传史,从而为当下京剧艺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正确的意见。

参考资料:

《国人必知的2300个京剧常识》

《京剧谈往录》

《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京剧史》

《京剧史图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