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八路军历史毛泽东名将战争 |
分类: 历史 |
解放战争中,国军我军精彩对决,我军既有伤亡很大的消耗战,也有痛快淋漓的歼灭战。分析国军,在哪一种情况下最容易打呢?
一、防御战
所有国军都表现不错。国军占领城市、要地,或者行军过程中驻扎,都会修建工事进行防御。不论王牌军还是杂牌部队,都表现不错。有几个原因:
1、防御战中,国军的准备充分,防御体系构建合理,可以纵深防御,设置督战队,不存在对部队失去掌握的现象。
2、可以利用地形设置防御工事,限制对方的火力和冲锋。
3、在防御战中不难判断敌人的运动方向,且在战斗后有一定反应时间,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阵地,以静制动。
4、防御战中为了保命,一般士兵的战斗意志也往往较高。
解放战争中,我军失利的战例,多数是攻坚不克。早期国军被围困,能够快速修建工事,等待外围部队救援。而我军火力不足,这一时期很难攻克防守坚固城市。南麻战役、临朐战役、四平都是这种情况。
二、进攻战
国军的二流部队只能守备,但是新一军、74师、6军、新6军、11师这些重装备部队,进攻作战能力也很强。
一、国军发动进攻时,火力和兵力有一定占据优势,往往还有飞机配合,在双方火力对比上明显占优,
二、国军主力部队素质高,单方向进攻作战不会失控,组织进攻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可以形成战术配合。
三、进攻战,我军要保守固定的要点和阵地,从而限制了我军的机动性,对不擅长运动战的国军将领来说,可以避免自己的弱点暴露。
国军有些王牌部队,攻击能力很强,作战中有一套战术,较高的战术素养。例如第5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步炮、步坦协同默契,多兵种协同能力很强,对火力的运用也熟练,因此攻击力自然也就犀利。
该军进攻时,集中军属榴弹炮营、师属山炮营和旅、团、营各级所有的迫击炮轰击解放军侧防的机枪火力点,并以多架轰炸机轮番轰炸,持续炮击数十分钟后,步兵以波浪队形开始冲击。此外,还往往有坦克担任前锋,如果我军没有相应反制武器,防守相当被动。
二战涟水时,张灵甫集中全部炮火轰击涟水城,炮击一停便发起冲击。同时,他集中74师51旅、58旅和第7军一部共3个旅,从侧面迂回,由王营、悦来直扑带河镇、大关,从西面攻击涟水。这支奇兵一举奏效,当天便突破了淮南独立6旅在带河的阵地,傍晚就已打到废黄河大堤,这一偷袭占领了高地,导致我军防御被动。
此后,74师集中全部炮火轰击涟水城,炮击一停,即以营、团发起集团冲击,而且一波连一波,前赴后继,经白刃肉搏,于上午8时突破大堤进逼城垣,中午时分便攻入城里。接到涟水以西告急华野第6师奉命兼程回师增援,急行军35千米,在涟水城外2.5千米处与已攻取涟水的74师接战,6师几次反击均被74师击退,6师伤亡超过5000人,被迫撤出战斗。
淮海战场上,我军将领对国军装甲突击作战描述:“敌进行攻击时,善于集中其炮火与兵力,多采取宽大正面的而有重点的攻击。在主攻方向集中炮火轰击一点,集中坦克与步兵攻击一点。突破一点巩固一点,再行伸展。在攻击队形上采取前接头的三角队形,并有纵深的配备。在战术上善于寻我侧背或接合部,实行迂回攻击。如正面攻击不利时即就地停止,进行近迫作业,判知我翼侧薄弱时,即以一部实行大胆的翼侧攻击。待翼侧成功后,正面即行攻击。”
三、运动战
无论什么样的国军队伍,都惧怕我军一种战法,就是运动战。这种战法也称为野战,没有固定战场,不给对手准备时间,往往在行进中突然对其进行攻击。面对这种突然袭击,国军部队长官对部队掌控力弱,往往会陷入混乱,被解放军迅速分割包围,导致大败。
这一战术,从红军时期我军就经常运用,经常以劣质装备的红军击溃装备精良的国军,缴获大量武器和俘虏。1930年12月28日,国军18师深入苏区,在江西吉安县龙冈街,被黄公略红三军7师埋伏袭击,红三军第8、9两师转向两翼包围,罗炳辉率领红十二军从左侧后方奔袭。经过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团的协同作战,敌人溃不成军。激战一日,全歼敌18师9000余人,缴获武器9000余件,包括8门重炮、几百挺各式机枪。敌人被一网打尽,上至师长,下到伙夫,不漏一人一马。
这一战术,经过抗战洗礼,解放战争中我军运用更加娴熟。1947年2月23日,莱芜战役中,我军采取三面围攻,在敌人逃跑中运动歼灭,经过一个白天战斗,就俘虏了4万多敌人。鲁南战役时,国军快速纵队拥有大量坦克,我军在其逃路上预设伏击,选在雨天发动攻击,国军坦克在野外陷入烂泥地中动弹不得,被解放军步兵轻易制服。
彭德怀在西北战场,也充分利用地形设置伏击阵地,结果以429人伤亡的代价,全歼行军状态中的国军第135旅4700人。西北野战军武器最差人数最少(仅2万人),尚且能打出如此战绩,可见国军野战能力之弱。辽沈战役攻击廖耀湘,我军打乱建制,把国军冲垮,我军却乱中更为勇猛,10几万国军精锐,60小时就被歼灭。
从三种战法比较可以看出,国军不同情况表现差异很大。而我军缺乏重武器,攻击力不足,初期也难以破解国军的防御战和主力的正面进攻。为了克制国军防御战,我军最重要的一项战术就是“围点打援”。
我军围困敌人少数部队的据点,据守国军就会求援。而解放军预先就准备了打援部队,国军援军在运动中就会被解放军伏击,陷入其极力想避免的野战,自身难保。假如国军援军不来,我军就专心攻城,被围国军一般就死定了。
其次是“长途奔袭”,只要国军有薄弱之处,我军能够很快转移兵力,进行攻击。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突袭占领了泸定桥。
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我军2个多纵队5,6万人,24小时内急行军250华里。而国军第3军2天时间,还没有行进90华里,被我军包围全歼。
1950年11月,113师14个小时内急行军145里,占领三所里,堵住败退美军,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在我军的合围之下被歼灭!
我军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战法,攻坚战术的日益精进,不断缴获先进武器,提高攻坚能力,因而越打越好。解放战争中,以下几个战例,看起来像神剧:
1947年1月鲁南战役中,解放军攻克齐村,歼灭国军113旅2500人,缴榴弹炮二门,山炮、战防炮各四门,迫击炮八门,轻重机枪约二百挺。我伤亡仅百人。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柳河县红石镇伏击国军,更是仅以9人牺牲的代价,全歼汤恩伯的起家部队,美式装备的十三军八十九师,共计七千八百人,取得震动全国的“柳南大捷”。
1948年7月日,中原野战军12旅以伤亡26人的代价,在谷城南山地歼灭国民党军163旅大部,俘敌副旅长以下1800多人。
公众号:天地史话(微信号:heluogu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