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凭什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标签:
河南古代运河洛阳 |
隋唐大运河
历史上,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开挖的。这里所说的“大运可”不是“京杭大运河”,而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长1000多千米。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
至此,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千米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宿州、淮北、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会稽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隋唐大运河规模之大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作为隋唐大运河起点的洛阳西苑,是隋炀帝的宫苑之一,又称会通苑。建于大业元年(605)。据记载,隋西苑位于隋东都洛阳宫城以西,北背邙山,东北隅与东周王城为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造山围海,周十余里:海内有蓬菜、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股阁,分布在山上。
在运河史上,隋唐大运河首先冠之以“大”
在运河史上,隋唐大运河首先冠之以“大”,因为它是运河史的一个转折点,撑起了人类奇迹的冠冕。大运河之“大”,还体现在意义重大上,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意义可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大运河是为漕运诞生的,漕运,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功能。运粮看上去是种经济行为, 但实际上却是政治行为,因为古代的漕粮,就是中央的财政调拨,是实际可用于分配的财力体现。尤其是多事之秋,漕粮便成了稳定大局的先决,成了维系封建统治的前提。而军事对漕运的依赖更是稳定国家政治,维系政治生命的十分关键的手段。由是,大运河便成了江山社稷赖以存续的漕运水道,在封建统治者的心目中,唯此为“大”。我国地理是西北高、东南低,故我国河流多为东西向,而极少南北向。在水运占主导地位的古代,通过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如此之大的水运网络,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无人敢望其项背的。
大运河为什么会以洛阳为中心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开挖,因为隋代的洛阳是首都,隋炀帝也是为了首都之利才开挖大运河的。洛阳还是唐代的东都和武周的神都,大运河对这一时期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到了宋代,洛阳是西京陪都,大运河中心地位尚未失去。元代的首都定在了北京,运输目的地直接从杭州到北京,于是,改道的大运河干脆就叫“京杭大运河”
我们看看洛阳城里修建的粮仓就知道,隋炀帝可不是用它来装江南美女的,而是为江南的稻米和物资准备的。隋唐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常平仓、子罗仓和城外的回洛仓、兴洛仓、洛口仓等,它们才是真正的大运河之魂,也是安邦定国之魂!这些仓储的栗米、食盐、布帛盈积,均是由大运河运输囤积或者中转各地。含嘉仓在洛阳城内,回洛仓在北城墙外,等等,这些昔日的魂魄还真都在着。
考古调查和钻探证实与史实相附
而20世纪90年代,洛阳的文物工作者对洛河南岸东西近100千米、南北近5千米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钻探,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现在的洛河,其走向与隋代所开凿的通济渠走向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自隋唐到今天一水穿城的洛河城区河段就是古代的通济渠,是人工开挖的运河,而非原来的天然河道。21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这段城区河床内发现了可以看作是南北两岸的两道石砌的河堤,和有文献记载的唐代天津桥遗址。
在洛河南岸隋唐东都城外郭城的厚载门遗址南不足千米处,发现了一处隋唐时期的大型水利设施,该设施的东西两侧还发现了近千米长的夯土河堤。可以断定,这些大型的水利设施都是大运河的有机组成部分。
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成就
北魏的洛阳已经有了大型贸易市场,大市周回八里,不少商人“资财巨万”,“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洛阳伽蓝记》)。
隋唐时候的洛阳因为有了大运河,经济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根据《唐六典》记载,当时的洛阳“郛郭南广北狭,凡一百三坊,三市居中”。一水穿城,洛河南岸的南市,有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物堆积如山;洛河北岸的北市,停泊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船只数以万计。北市的“彩帛行”是当时全国货色最多、规模最大的丝绸市场。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大运河的中心枢纽,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西方的商人接踵而至,来洛阳经商贸易。洛阳在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中心地位,起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推手作用。
隋唐大运河的重大意义
这条大运河的修建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构成,就像由洛阳探出去的一只龙爪,牢地把中国中国所谓的“天下”掌控起来,盘踞其上。大运河作为华夏民族肌体上的大动脉,它所具备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功用是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工程不能匹敌的。经济上,大运河可将“半天下之财赋”运进首都;军事上,它便于输送部队和军需物资,实现“一船矛戈一河兵”;文化上,它不但沟通了地城间的文化交流,使我们民族的母体文化更加完善和丰富,也促成了大运河上码头城市带的明珠效应;政治上,它成为统治者掌控天下的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