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间谍战,武王伐纣商周战争正义吗?

标签:
商朝纣王周武王周朝牧野之战 |
分类: 历史 |
夏商周时期进行重大活动,都要靠占卜。武王伐纣,其实曾经两次发兵。
第一次,周武王九年(前1044 年),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
姬发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跳进他的船中,姬发俯身拾起用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姬发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的响。当时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伐纣了。”姬发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所以班师回来。
第二次,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 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子辛,也叫"帝辛",谥号商纣王。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商军主力远离首都,而常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大量俘虏需要安置消化,商朝的国力空虚。
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周武王用了全国精锐部队,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
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商周牧野之战,商朝召集70万大军(以奴隶为主),而周朝只有4.5万军队。
这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场面出现了:还没等双方交战,70万商军便集体倒戈,杀向朝歌!延续500多年的商朝就这样灭亡了,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大决战,却出现了一幕极其吊诡的临阵倒戈!
其实,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胶鬲,他是贩运食盐的祖宗。
原来商纣王讨伐东夷,耗资无数,眼看国库日渐空虚,连酒池肉林都快供应不上了,这时,周文王向商纣王举荐了胶鬲。对商纣王来说,胶鬲无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额财富让商纣王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为了报答,商纣王封胶鬲为少师,胶鬲终究是周文王的人,他是周朝的卧底。
胶鬲的计谋下,商朝的几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派到了东夷前线,等到周武王讨伐朝歌时,70万商军正是由胶鬲率领的。
胶鬲在朝歌的战场上反戈一击,导致了商朝的大溃败。
后记:史书中记载70万商军,肯定是夸大了,根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最大统帅军队才1万多。在商军主力东征的情况下,纣王能征集的军队估计1-2万军队,还有平民拼凑的军队,根本不是周武王4万多精锐部队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