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灭商后分为国人、野人、庶人,为何没有像印度形成种姓制度?

标签:
春秋战国诸侯印度种姓制度分封 |
分类: 历史 |
公元前一千多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印度种姓制度。同一时期,周朝灭商,周朝也有“国人”“野人”“庶人”区分。为何中国后来没有形成像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呢?
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将社会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前3个等级是入侵者雅利安人,第4等级是原有土著,此外还有不入等级的贱民。等级制度划分如下:
第一等级婆罗门,是僧侣贵族;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经营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称为“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印度的种姓制度,一直影响到现在。
商朝拥有广大的地域,周灭商后,采用分封制度来控制天下疆土。为了区分征服者周人与被征服者商人,以及东夷等外部部族,周朝分为国人、野人,庶人。
周朝在中原广大地域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初期的时候就是一个城池,称为“国”。国是诸侯国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野",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野人主要是被征服的商人等本地人,地位比城池里的国人低,处于被统治地位。
此外周朝实行分封制度,没有爵位的人,称为庶人。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划分了等级,为何没有形成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呢?原因是中国的古代社会和印度有很大不同,主要如下?
- 印度征服者是外来种族,是白人,原有居民是肤色黑的不同种族。中国商人和周人都是同一民族,还有着共同的祖先炎黄。
- 印度是一个神教国家,神权大于王权。中国自古都是王权最大,统治者就是天子。
- 周朝虽然实行了分封制度,有国人和野人区分,诸侯多数是姬姓周人,同时还有不少黄帝后裔,炎帝后裔,尧舜后裔,夏商后裔被封为诸侯,在这些诸侯国里他们都是国人。
因而周朝国人和野人并非严格种族区分,永远不变。国人就指城内的贵族,野人指被统治阶级了。然而诸侯之间战争,住在城内的人也会改变,国人和野人也会发生转换。
而庶人指的是没有爵位的人,天子、诸侯、大夫的后代没有继承爵位的也逐渐成为庶人,因而庶人和统治者也是同一个民族。
西周时期,诸侯起先都是城邦国,到了春秋时代,形成了上百个诸侯国,这些国家不断兼并扩张,扩张以后又不断兴建新的城池,越来越多的野人成为了国人。这些诸侯国也不断向外扩张,把东夷等周边民族征服,融合到华夏之中。
到战国时期,形成统一的七个大国,国野的界限被打破,“国人”“野人”称谓的本来含义也逐渐被舍弃。国人野人都称为庶人,也就是老百姓,最终形成了中国统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