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 |
估计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样,在生活中有写诗的习惯吧。在众多的写手中,不乏有很多写者想成为名垂千古的大家,当然也有一些人如我一般看淡了名利与荣誉,只是把写诗当作生活中的兴趣爱好。
回顾历史,太多的著名诗人与佳作已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里。甚至成为我们平时与人语言交流的一部分。但纵观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能写出古诗那样的千古绝唱。以前我也想不通为什么,但最近突然有些明白了,于是便列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代越久远的才越珍贵。
估计很多人都去过博物馆,有的人只是随便看看文物开阔眼界,也有人喜欢看文物下的介绍。也有人习惯通过一件件文物在脑海中遐想昔日的社会背景或古人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们都知道,其中一些东西在当时很不值钱,比如说出土的某件衣物或某个铜币。但放在今天却价值连城。因为古代没有相机等电子产品,我们只能通过这些东西来研究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所以它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而是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如果说文物是对社会生活状态的展示,那当时背景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则更真实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故事与社会环境,当然更是无价之宝。
二、赋予时代意义的才华与情怀的结合
翻开我们最熟悉的唐诗跟宋词,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这些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因为诗中体现了诗人过人的才华,更是因为诗中表达了比才华更具魅力的家国情怀。
三、把赋予灵魂的生命刻在诗里。
写诗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如果你能创作出真正的好诗,或许不能马上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或许有生之年你都不能因诗成名。但不代表人们就不懂得欣赏诗中的精品。比如伟大的画家梵高,在他有生之年,他的作品大多不被承认。但却在他死后数年,他的画却已价值连城。因为它的画注重对生命本身的表达,是当时的突破。造成这种生前凄苦死后留名现象的,往往是时代和政治的压迫,或者是压迫下人们思想的禁锢。再或者他的审美和观念比同时代的人超前。
诗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诗的创作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但即使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真正的好诗,赋予灵魂的诗,还是会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
四、信息时代下的竞争压力更大。
不同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稀缺,现如今几乎所有人都能识文断字,当然写一篇数百字的作文自然人人都能信手拈来。
所以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如果想突出自己的写作才华,那自然比古代的诗人更难。比起写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已经没有了太多束缚。但就是因为没有了束缚,如何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就会是更难的课题。
随着时光的不断推进,肯定会有更多的好诗会被创作出来。所以诗跟历史一样都是逐渐堆积的,就跟堆沙一样,越堆越多,当堆的太高了,肯定会有太多的散沙流落下来,但还是会有一小部分沙停留在最高处。当太多的好诗难以被铭记时,能被历史保存下来的,肯定就是精品当中的精品了。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作诗虽易,但作好诗仍不易,且行且努力。当然,不管是作诗,还是专业网络写手,也有一些人还是可以脱颖而出,但要想后世留名,那就真的太难了。
不过我认为,其实名利和荣誉真的没那么重要。你多读几篇名著就知道,好的诗人在写佳作时,思想和精力都完全投入在作品本身。如果在创作时,带有功利或其他杂念,便不可能全身心放在创作上,自然无法写出好诗了。
如果你喜欢读书,你还会发现,流传于世的这些诗人不仅有过人的才华,更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即使有陶渊明这样甘于隐居的田园诗人,那也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怀才不遇罢了,但即使他们身在局外,但在心里,我相信他还是记挂着老百姓的生活与安危的。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歌的精髓也许我们毕生都无法读透。所以不管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史书上会不会有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的名字,我想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余生,在日益繁杂的社会中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心灵宽广、高尚而又博爱的人,他的才华才更容易被世人所推崇,他的作品的才更值得人们去鉴赏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