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卡拉扬《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海顿主题变奏曲》2014[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Brahms: Symphony No.2 & Haydn-Variation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86、1983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23 142-1
CD37.Karajan.-.Brahms.Symphony.No.2.&.Haydn-Variations.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1019080054-5b5ec7?p=626386
(访问密码: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海顿主题变奏曲》。
==========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作于1877年。此曲完全没有受到《第一交响曲》的影响,基本上排除了紧张、严峻的悲剧性,抛开了热情而激昂的音调和阴暗而不安的色彩的结合手法,也就是说,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整个乐章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有人形象地喻其为美妙的“落日余辉”,由此可以想象音乐中灿烂又不失温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绪。音乐从低音开始,由低音弦乐器柔弱地哼鸣,这只是个背景,旋律进行由四个音组成的动机不断反复而成,不一会,法国号和木管乐器在低音背景的基础上先后奏起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很具幻想意味,它十分美丽,接近于慢圆舞曲的速度,风格上属于维也纳典雅的舞曲风格,可见勃拉姆斯对维也纳圆舞曲感受的根底,像这样用三拍子写成的第一乐章,在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中很难看到,因此,这个主题在奠定整个作品的田园诗特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作品的思想艺术形象的局限性。由于这个主题素材缺少戏剧性的紧张度,也不具有内在的冲突基础,不适合构筑起庞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勃拉姆斯则在主题发展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涉及了多方面的可能性,甚至在旋律发展中包容了乐章开始时低音的背景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勃拉姆斯的大型交响乐第一和第四乐章常常比原来设想的要长,因为通过推敲加工,使形式在各方面都扩张了,这就使得乐章内的空间变大起来,需要人为地使这样大的空间里内容得到丰富,勃拉姆斯就采用了最复杂的、真正天才的对位写作法和最丰富的变奏手法,而他贯用的就是在低音背景的固定进行上配置另一个对位旋律,交响曲的第一主题的处埋就从这个对位旋律中去寻找乐思,这样创作出的音乐无疑是很具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第一乐章的思想情绪内容的紧张度,但缺乏浪漫主义那种新鲜感和灵感的直接性。第二主题情绪忧郁,充满浪漫主义诗意,其温柔和瞑想的表达,俨然如舒伯特转世,音乐填补了第一主题所缺乏的情调内容。这个主题采用大提琴在上和中提琴在下的声部安排,两个旋律线条并行(音乐专业语统称和声式旋律),大提琴的热情和中提琴的忧郁合在一起,具有精致的色彩层次,又产生特别的色彩效果,就像是一段表现吉卜赛双人舞的场面的音乐。接着,出现了一段刚勇有力的穿插,不时还传出了狂暴的叫喊,如果说前面的“和声式旋律”具有女性特点的话,那么这段穿插则具有男性的特点。穿插过后,第二主题再次出现,不过,是在长笛的三连音背景上出现的,由于是在大调上,相对前面出现在小调时的情况而言,这时则有一种明朗、和谐的安全感。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但不是戏剧性的展开,主要因素在平稳的进行中被大量的重复,大有一种如歌的风貌。到了再现部一开始处,第一主题却不见了,几经发展,第一主题保留到整个乐章最精彩的一刻才出现,这时候,已到达尾声阶段,音乐速度已经减缓。尾声是从勃拉姆斯最为喜爱的法国号开始的,它在弦乐器组的衬托下,宛如富有诗意和特别动人的独白(很接近朗诵),最后几个小节几乎是深沉的安宁和寂静,一切又回归到大自然。
第二乐章,充分展示了勃拉姆斯卓越的复调思维才能,音乐表现了沉思、壮美的、严峻的情绪。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大管的对位演奏开始:由于是两种不同乐器——弦乐和木管的结合,融合性到底比相同乐器结合时差些,但这样一来却加强了两个声部的对比,突出了各自的音乐形象,使总体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接在这一主题之后,法国号、双簧管和长笛引进了一个由新动机构成的赋格段,也是复调手法!使用的都是木管音色(法国号虽为铜管乐器,但常常作为木管乐器使用),表现的是郁郁不欢的神态。第二主题以切分节奏的形式出现了,它与前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使音乐发展更具动力。第三主题出现时,上面声部由音符时值中庸的进行构成,下面声部则以流畅的十六分音运动,从而加强了第二乐章紧张的戏剧性激情,使音乐在具有动力的同时也颇具复杂性。整个第二乐章属于柔板乐章,它是勃拉姆斯崇高的哲学抒情诗中最独特的篇章,大量的复调手法突出了哲理性,复调运用中的多个声部同时进行,也更好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多绪性,而这些又是建立在明朗而欢快的基调上,这些完全不亚于布鲁克纳交响曲中著名的慢板乐章,甚至在表现手法上比之更简炼、紧凑,是一部世间少有的杰作。
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写成,因其中穿插进两个乐段,因此又有点接近于回旋曲式。这个乐章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它十分骄媚优雅,那奇特的节奏很自然地使人想到舞蹈的形象,或者说维也纳慢速度的连德勒舞曲(阿尔卑斯山民间对舞,舞伴面对面,女伴双手搭在男伴肩上,男伴双手扶住女伴的腰,等等。)或圆舞曲。第一主题一开始就在双簧管上明晰地奏出,背景有大提琴拨弦节奏以及单簧管和大管和声进行。这是一支朴素、典雅而有点伤感的旋律:这个三拍子的第一主题,风格上再现了古老的维也纳魅力,它同作者的《C
大调小夜曲》中的小步舞曲也很相象。乐章的第一个“中段”,是从第一主题发展出来的,但在节拍上改变了,速度骤然加快,即使是音符的时值上也是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变成了八分音符,还带有跳音,就像是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那些小精灵翩翩起舞的形象。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中段,仍属于第一主题的范围,等到新闯入进来一个新的素材的时候,乐章才进入真正的中段,而此时节拍又有所变换了,可以听出它是典型的匈牙利吉卜赛的音调,我们甚至可从中看到欢呼雀跃的舞蹈场面。在音乐将近结束的时候,第一主题不断在大调和小调之间游弋,从而带来了明与暗、乐与悲的色彩。这个乐章,属于一种默默的欢乐,轻微的伤感与激奋的热情的结合,感情十分微妙。
第四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这是勃拉姆斯得意之作,它形象地再现了民间节日欢乐的五彩缤纷的画面,是一首充满坚毅力量和热情欢乐的终曲。在这个乐章里,勃拉姆斯集古典大师风采为一体,使音乐有海顿那样的活泼而有生气,也有莫扎特那样的温柔而多情善感,还有贝多芬那种刚勇而精力充沛的精神。第一主题开始由弦乐器奏出,力度轻微而具有叙述性:主题具有内在的活力,特别在它以强力度重复出现的时候,巨大的鸣响显示出明朗、光辉的形象,就此奠定了整个乐章的欢乐气氛。从这个主题的音乐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堂皇的大厦正在建立。第二主题步调宽广,有点带有诉说性质,一拍一个四分音符而具有进行曲风格,音乐由较低的位置慢慢向上发展,表现出一种期望可以实现的满足感。这样的情绪,可能因为勃拉姆斯在写这部交响曲时正处于潇洒阶段的原故。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作为主要展开素材,通过各个层次的对比、切分节奏强调出强有力的和弦、雄健的管乐台奏,音乐在急速中行进,贴切地表现出一个嘴焊的欢乐庆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游乐场面,一个人山人海的狂欢节日场面。当音乐进行快到再现部时,一个静态的田园风光跳入我们的眼幕,音乐的这个插段像是故意给听众一个呼吸的机会。随着欢声再起,音乐进入了再现部,并且在尾声中再次形成了一个新的顶点,到达了欢喜若狂的程度,使全曲在一片欢呼声中宣告结束,这也是给第二交响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也在听众的心中深深的植入了美妙的感受,一种永不忘怀井会随时升华的感受。
==========
《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作于1870年至1872年间,是勃拉姆斯最早的乐队作品之一,也是其风格的代表作,变奏多样、方正典雅,受到广泛的赞誉。但其主题并非海顿所作,来源依然不明。全曲包括降B大调的主题,8个风格各异的变奏,以及最后的终曲。
在古典乐派风格的变奏曲中,主题的架构相当于总体的领导。因而各个变奏的曲式结构都与主题相同,和声的安排也相似;但情感变化十分强烈,从沉思、温柔到坚决、有力,其间甚至有极为感性的段落,这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所谓海顿主题变奏曲,是勃拉姆斯根据海顿的一首管乐嬉游曲中的主题而作,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主题并非海顿所写,应称为“圣安东尼主题变奏曲”更为合适。健康明朗的情调,纯净明晰的色彩,庄肃的宫廷气氛,这首变奏曲,的确有着海顿的某些音乐性情。结合了海顿的温文尔雅,勃拉姆斯的含蓄深情更添了一分贵族的优雅和高贵。
第一变奏,稍微精神抖擞一点。将主题打乱,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低音的和弦与主题相同,而两个对位旋律同时进行,十分流畅。节奏轻快,由弦乐组成接主题,但主题被纷来的上行与下行乐句巧妙地装饰包围,其中三连音仿佛静夜中的潺潺流水。
第二变奏,有生气一些,转为入情绪较阴暗的小调,但节奏速度却加快,因此散发出些许悲壮激烈情绪,加上大量的切分音,听来颇有舞蹈的味道。
第三变奏,速度加快。抒情性格的第三段变奏有点忧伤,音乐色彩也变得黯淡,但事实上却大调。变好像回归到主题的意境,但旋律和节奏都有很大改变。整体有节韵的运动感,奏主题全部由8分音符构成,由弦乐群掌握著主要动机,长笛和短笛则不时以16分音符的轻快调子来丰富层次。
第四变奏,流畅的行板。第四段变奏节奏变成了3/8拍,流畅抒情、不疾不徐的旋律,听起来似曾相识且带点些微如泣如诉的感伤。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木管乐器的上升乐句穿插其间。
第五变奏,活泼的。第五段变奏是过门作用的短小的诙谐曲,重新把作品启动,原始主题已不明显,呈现的是新的元素,不过从乐句中仿佛有些贝多芬谐谑曲的意味。
第六变奏,活泼的。开始于铜管乐器有些笨重的快乐乐句,节奏转回2/4拍,延续上一段变奏的诙谐、舞蹈色彩,主题以弦乐拨奏清晰地再现,法国号和小号把整体管弦色彩装点得更华丽。
第七变奏,斯文优雅地。节奏转为温柔优美的6/8拍西西里舞曲,又好像圆舞曲一般,是整首作品最令人惊喜的巧思安排,音乐衔接上最后一段变奏的弦乐开头。
第八变奏,不太急的急板。转回小调,充满回旋感的主题旋律,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维系下,流畅带点急促地进行着,木管群则反复过渡地搭配着,酝酿著进入终曲的气氛。长笛吹奏出灵巧的颤音和上下浮动的旋律,配合著其它乐器熟练的对位,十分精妙。
终曲是一首宏大的帕萨卡利亚舞曲,速度回到行板的终曲,绚烂而庄严是整首作品最精华的一段。由主题低音部分的一个五小节固定音型衍生而出。一开始先在低音部分出现(乐队版的低音弦乐部),然后渐渐进入高音区。之后是一个小调插曲,在逐渐引出齐奏之后,骤然转到大调,重现主题。在乐队版中,主题由木管乐器带入,承接先前蓄积的充足能量,由弱起渐强地势放出来。由弦乐主奏胜利的曲调,此时木管乐器则用上下跳动的音阶加以装饰。低音管坚守着帕萨喀里亚舞曲的顽固低音,提前预告了他《第四号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弦乐群低沈而有力地齐奏起头,随后所有乐器慢慢加入合奏,勃拉姆斯大展身手为每项乐器写下属于自己的变奏,甚至揭橥了将在浪漫时期叱刹风云的对位手法,透过海顿主题缓步攻坚。最后三角铁的牵引之下,各乐器声部层层堆栈成宛若汹涌波涛的高潮,最后结束在最强音上。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73 - 1. Allegro non
troppo
02.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73 - 2. Adagio non troppo -
L'istesso tempo ma grazioso
03.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73 - 3. Allegretto grazioso
(Quasi Andantino)
04.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73 - 4. Allegro con
spirito
05.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Chorale St.
Antoni. Andante
06.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I. Poco
piu animato
07.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II.
Poco vivace
08.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III.
Con moto
09.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IV.
Andante con moto
10.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V.
Vivace
11.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VI.
Vivace
12.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VII.
Grazioso
13.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Var VIII.
Presto non troppo
14.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 Finale.
Anda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