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卡尔·舒里希特《1950-1966年录音选辑1》2004[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Carl Schuricht Collection cd1
演奏乐团: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52.10.24(贝多芬)、1959.10.31(舒曼)
发行公司:Hanssler Classic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Carl.Schuricht.Collection.CD01.Beethoven.Schumann.Symphonies.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668166266-eb628d?p=626386
(访问密码: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卡尔·舒里希特1950-1966年录音选辑的第一张唱片。卡尔·舒里希特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舒曼《第二交响曲》。舒里希特展现出灵活、生动的指挥风格、控制能力和大师魅力,他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奏有着丰富的细节和张力,那饱满的音乐织体、清晰的层次感和流畅的线条非常有吸引力。
=======================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完成于1812年6月。此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第一乐章,稍稍持续地,活泼地,4/4拍、6/8拍,带有引子的奏鸣曲式。引子很长,展开得很充分。一个雄伟而朴素的主题在乐队中至上而下地阔步走来,除了用全乐队的全奏和弦偶尔加以强调外,甚少渲染.这个素材和另一个更优美、娇柔的第二主题结合起来宏伟地展开。接下去才是这一乐章的快速的主要部分,它是根据一个轻松、跳跃的音型写成的,伯辽兹对此极感兴趣,把它称之为农人的轮舞。但不久它就逐断增强,超越了任何人间舞蹈的界限。它巨大的能量从未失去控制,但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对它感到迷惑。例如,本章结束前的一段著名音乐使韦柏感到吃惊,他大声喊到:贝多芬“是该进疯人院了”。这段音乐出现在尾声中,在乐队的低音区,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着一个强有力的五音乐句,不断地反复(来自那个跳跃的主部主题),上方的乐队增强到宏伟的最后高潮。
第二乐章,小快板,2/4拍,自由的三部曲式。虽然标记是Allegretto,但这一乐章绝不是轻快的。贝多芬曾犹疑过,是否把它标为Andante。它开始时,是由木管吹奏的柔和长音和弦.以后是低音弦乐器上安静的节奏搏动—与其说它是一支旋律,倒不如说它是不停跳动着的心脏,它一直伴随着这整个主题和后面的一组变奏。围绕在它周围的是中提琴和大提琴交织起来的声部。不久,伤感的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中去,单簧管和大管在这里用另一种节奏吹了一些更为流动的旋律。即使在这里,如果你留心听的话,以前的节奏搏动仍在乐队的低音区轻声地作响。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时而在那个乐器上低声耳语,最后,这一乐章在小提琴的叹息、回响声中结束。即使在这部交响曲的首次演出中.这个Allegretto就被听众要求重演;对慢板乐章来说.这是少有的荣誉。它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欢迎。
第三乐章,急板,3/8拍,谐谑曲。谐谑曲充满着使人惊异的爆发性和动力性的对比,这倒不是由于它轻快的节奏、多变的乐队色彩以及情趣横溢的机智,而是由于各主题的绝妙联系和曲式上的高度完善。开头两小节的坚实笔触用细雨般的顿音加以对比:这个突然的对比在开头的小节(这时缩剩前面的四个音符)从弦乐组的低音区跳向高音区时.变得更为强烈。这时,妙趣横生的三声中部中两个音符构成的短小音型在木管的高音区中来回摆动,和主要部分呼应。
三声中部本身即富有对比,它出其不意地从谐谑曲各主要段落中突现出来.它再一次地从头至尾再现。在本乐章的末端,当它好像还要作第三次反复时,被全乐队演奏的五个尖锐和弦打断,令人感到幽默的不耐烦。
第四乐章,辉煌的快板,2/4拍,奏鸣曲式。在旋风般的末乐章中,舞曲的冲力以更有力的方式出现。确如瓦格纳出于对贝多芬的仰慕,把这乐章称为“舞曲的极品”。开头的主题可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弗吉尼亚舞曲,但不久它就发展成壮丽无比的、令人激动的篇章,使任何舞蹈花式都相形见绌。这种不停息的旋动席卷全篇,像是酒神的狂怒;一个高潮接着一个。奇怪的是,这些都发生在传说的奏鸣曲曲式之内,它最后结束在难以描述的宏伟的尾声中。
======================
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完成于1846年10月。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正如上面所述,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首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第一乐章,非常连贯的-不过分的快板,C大调,6/4+3/4拍。由和缓的序奏与从容的快板的主部构成。先从圆号和小号主奏的序奏主题开始,以异常的神秘力和悲怆的感叹出现。这主题又产生出后面第一主题的动机,也具有统一全曲的任务。此后又多次跟别的主题,以伴奏音形或对位方式出现,但因为缺少强烈的对比,而流于单调贫乏。在发展部的高潮中,也显露出斗争后疲倦沉重的步伐。让人想起舒曼本人关于这一乐章所说的:“情绪多变、难以驾驭”。舒曼用的是传统的第一乐章曲式:奏鸣曲快板,有一个很长的尾声,动机音型的再现在这一乐章的高潮和结尾中都居重要地位。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C大调,2/4
拍。这首交响曲的两个中间乐章的顺序,与一般的习惯正好相反,是先出现快板的谐谑曲。激动的谐谑曲仿佛以鞭子般的音型在抽打,音型源自交响曲的引子的慢进行。在颇具特色的谐谑曲主题后,接到三连音节奏轻快的第一中段。等谐谑曲主题反复后,出现对位法的第二中段。最后是长大的尾奏,由圆号和小号高鸣出序奏主题,宛若命运的呼号。
第三乐章,有表情的柔板,c小调,2/4拍。由弦乐合奏开始,虔敬但哀愁的基本主题,是从巴赫的《奉献经》中求得动机的。双簧管把它接了过去,然后它和大管中的一条旋律,一个悲怆的曲调结合起来,舒曼承认他在那时引用这条旋律心情是特别愉快的。渴望与激情发展到一个狂喜的高潮,由木管乐器奏出,与此相对的是小提琴中的尖锐的颤音。有一段短短的对位作为对比,然后歌曲再现,在更甜美的大调式中忧郁的梦般的音乐,最后静寂地消失。当舒曼写完了这一乐章,这部交响曲的皇冠和其中最美妙的篇章时,他陷入了如此神经质的痛苦,以致不得不暂时搁下这部交响曲。
第四乐章,活泼的甚快板,C大调,2/2拍。舒曼写道:“在末乐章中,我开始感到我又是我自己了;的确,在我写完了这部作品后我是好得多了。”这一乐章辉煌华丽、生气勃勃,在上升音形的序奏后出现具有进行曲性格的第一主题。接着,它应用了令人难忘的柔板乐章的正主题的变形,作为这里的抒情副题,从而使两个乐章发生了联系。交响曲临近结束时,小号中的动机音型再现,这一音型主题起初很轻,就像交响曲开始时一样,但是它逐渐增强,在舒曼的思想中这也许富有象征性,音调更为肯定,结尾是欢欣鼓舞、胜利凯歌式的。
专辑曲目:
01. Beethoven /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 1. Poco
sostenuto - Vivace
02. Beethoven /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 2.
Allegretto
03. Beethoven /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 3.
Presto
04. Beethoven /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 4. Allegro
con brio
05. Schumann /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Op.61 - 1. Sostenuto
assai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6. Schumann /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Op.61 - 2. Scherzo.
Allegro vivace
07. Schumann /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Op.61 - 3. Adagio
espressivo
08. Schumann /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Op.61 - 4. Allegro
molto viv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