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名称:Delius - Orchestral & Choral Works
演奏家:Jean Pougnet(小提琴)、Dora Labbette(女高音)
Betty Beecham、Sir Thomas Beecham(钢琴)
演奏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托马斯·比彻姆爵士(Sir Thomas Beecham)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声乐
录音时间:1929-1957
发行公司:华纳古典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0190295869267
专辑介绍:
这套7CD专辑收录了英国作曲家戴留斯的管弦乐团与合唱作品,由比彻姆爵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演奏。
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英国作曲家。他的创作受法国音乐影响,具有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与德彪西的音乐有相似之处,作品多描述自然景色,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戴留斯创作的音乐中常用全音音阶以及紧张变化、平行的和声进行,配器色彩纯净透明、音响丰满,音乐情绪热情洋溢。如歌剧《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间奏曲《漫步天堂乐园》就是其中一例精美绝伦的作品。
1886年夏,戴留斯从丹威尔启程回欧洲,并顺利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加德逊、雷尼切克等,暑假的时候戴留斯就远足到挪威去旅行,远游始终是戴留斯的爱好。1887年冬,格里格访问莱比锡并与戴留斯结识,格里格听了戴留斯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佛罗里达组曲》(Suite
Florida),在这首管弦乐曲中戴留斯将在美国听到的黑人舞蹈节奏融合其中。格里格对《佛罗里达组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最终影响了戴留斯的父亲同意支持儿子的音乐事业。在得到了父亲的经济资助和叔父留给的一笔遗产之后,戴留斯更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优秀作曲家的念头,不久他离开德国来到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在巴黎的拉丁区一住就是八年,在巴黎时,戴留斯与拉威尔、高更、斯特林堡等艺术家交往甚密,就在那个时期他接触了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思想,加上他敏感的个性非常适合这种易碎的表现主义,于是他深深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用一位评论家的话来说戴留斯追求的是“幻境中的微明”,这当然影响到戴留斯作品的戏剧性,因此他最优秀的作品当属交响诗(风景画般的小品,虽短却具有无穷的魅力)、歌剧(类似《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89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传奇>(Legend)得以出版,从1890-1897年期间他还完成了三部歌剧《爱美琳》(Irmelin)、《魔泉》(The
Magic Fountain)和《康加》(Koanga),在此期间他还写过不少歌曲和管弦乐的幻想序曲《翻越重山的远方》(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1899年,戴留斯完成了钢琴协奏曲和两首重要的管弦乐曲:交响诗《生之舞》(Life’s
Dance)和夜曲《巴黎:伟大城市之歌》(Paris: the Song of a Great City)。
1900年他完成了歌剧《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A Village Romeo and
Juliet),这部歌剧的脚本来源自瑞士人戈特弗里德·科勒的小说,由戴留斯夫妇共同撰写脚本,但是歌剧完成之后却始终得不到上演的机会,直到1907年2月21日才在柏林首演(用德语),至于英国首演是在三年之后,1910年2月22日在伦敦演出(用英语),戴留斯去世之后《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成为英国歌剧的保留剧目之一。故事讲述在德国的一个乡村里,两户农人曼茨和马尔蒂为争夺土地而成为仇敌,然而,曼茨的儿子沙力却与马尔蒂的女儿弗莱辛相爱,由于家人的反对,最终一对有情人乘着自制的小木船漂荡在河上,然后沙力将木船底板抽去,可怜的情侣沉入河底殉情。歌剧中有一段描写沙力和弗莱辛做梦幻想终成眷属的间奏曲《漫步天堂乐园》非常著名,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出。
从1903-1907年,戴留斯相继完成了三部著名的合唱作品:《生之弥撒》(A Mass of Life)、《海漂》(Sea
Drift)和《日落之歌》(Songs of
Sunset)。《海漂》是为男中音、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唱词选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同名诗歌,根据作曲家自己的解释作品是展现了一幅“海景图”,也被认为是戴留斯早期作品中比较戏剧性的创作之一,不止一味的抒情,更有一份“力量”。
《生之弥撒》作于1905年,这也是近代音乐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同年德彪西的《大海》、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和马勒《第七交响曲》相继上演,《生之弥撒》的编制包括4位独唱者、2个四声部混声合唱团和大乐队(超过三管编制,圆号用了6支)。引起人们兴趣的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戴留斯都以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题写过作品,理查·施特劳斯是同名交响诗,马勒则把它用到了《第三交响曲》中,而戴留斯则把它用到了《生之弥撒》中,他们全都选用了这段诗文:“留神啊,人们!子夜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我正熟睡,却从深深的梦中被唤醒。世界是深沉的,比白昼的思想更加深沉。它的哀痛是深沉的,但它的欢乐比悲叹更加深沉。哀痛说:走开!但欢乐需要永恒,一个深沉的、意味深长的永恒!”戴留斯终生喜欢诗歌,他承认有3位诗人对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勒尔(Keller,
G.)、雅各布森(Jacobsen, P.)和尼采(Nietzsche,
F.)。戴留斯的名作《生之弥撒》就取材于尼采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对于尼采这位患精神病的哲学家、诗人戴留斯一直抱着同情与敬仰的态度,他同样相信第奥尼索斯
的创造力,相信超人的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觉到戴留斯身上流淌的日尔曼人的热血。不过,1905年时戴留斯并没有得到这深沉的欢乐,而是沉浸在病痛之中,但戴留斯仍然继续他的创作,他一生都在同各种磨难——疾病、误解、抨击相对抗,然而他坚信唯有创作才能使他摆脱苦难,心灵的苦难与难以忍受的寂寞,戴留斯曾经一再说过:“在这人间俗世唯有一种真正的欢乐——创造的欢乐!”
戴留斯醉心的领域还有一个就是小型的管弦乐曲,他喜欢创作标题性的描摹一定意境的管弦乐作品,从1907年开始,戴留斯写出了好几首脍炙人口的管弦乐名作,包括《布里格集市》(Brigg
Fair)、《夏日花园》(In a Summer Garden)、《春日闻杜鹃初啼》(On Hearing the First
Cuckoo in Spring)和《河上夏夜》(Summer Night on the River)等。
《布里格集市》和《夏日花园》先后作于1907和1908年,《布里格集市》被作曲家本人称为英国狂想曲,戴留斯选用了一首英国的民谣《集市》作为主题展开变奏,这个主题略带东方风味。《夏日花园》作于1908年,乐曲所描摹的这个花园其实就是戴留斯在累兹絮洛安住宅内的花园,最早戴留斯给这首乐曲的副标题是“幻想曲”,他为这首乐曲引用了一首德文的短诗:“玫瑰和百合,无数芬芳的花朵。粉蝶闪动银色的翅膀,穿梭于花丛之间……”
1908-1916年间,戴留斯断断续续地完成了两首为管弦乐队而作的《舞蹈狂想曲》,其中《第一舞蹈狂想曲》是为1909年的谢费尔德音乐节创作的。《第二舞蹈狂想曲》更接近一首变奏曲,主题是一段带有马祖卡节奏型的旋律,变奏的手法非常丰富。
《春日闻杜鹃初啼》是戴留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于1910年,据说当时是戴留斯写信给他的一个朋友时慨叹自己的作品在英国不受重视,那个朋友建议他写一些小型编制的管弦乐曲,戴留斯一点即通,马上创作了《管弦乐小品两首》,这就是《春日闻杜鹃初啼》与《河上夏夜》。不少评论家认为《春日闻杜鹃初啼》描摹的不仅是春天来临的景象,更是表达出戴留斯对挪威那种近乎乡愁般的怀念,原因是作品的副部主题采用了一首挪威民歌《奥勒谷》。在《河上夏夜》中作曲家用朦胧的和声来表现夏夜河上雾霭弥漫的情境,乐曲结尾越来越安静,戴留斯在总谱上写道:“旋律应向遥远的彼岸消逝一般,渐次安静地消去。”
1916年,戴留斯还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其实很难被看作是协奏曲,因为只有一个乐章,在曲式上更接近戴留斯喜欢的狂想曲。但是,他的创作在英国仍然没有得到好的评价,相反在德国情况却有所不同,1907年《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之后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并为戴留斯赢得了声望。此后,在英国才逐渐兴起了对戴留斯作品的热爱,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是亨利·伍德爵士,1907年,他在漫步音乐会上指挥了戴留斯《钢琴协奏曲》演出,不久又在谢费尔德音乐节上指挥了戴留斯的名作《海漂》。还有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比彻姆爵士也是戴留斯音乐不遗余力的倡导者,1909年他指挥了《生之弥撒》的演出,1910年首次将《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英国舞台,1911年又组织了全部戴留斯作品的专题音乐会,正是他的指挥活动使英国公众了解到了戴留斯的音乐,并产生了一大批喜爱戴留斯音乐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的加农炮弹落到了格累兹絮洛安,戴留斯夫妇赶紧收拾行李逃离了法国到了英国,他们只带走了一幅高更的画,其余都舍弃了。在英国期间,戴留斯完成了一部为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英国青年艺术家而作的《安魂曲》,此时,他的健康状况出现了恶化的迹象。1922年,戴留斯夫妇重新回到格累兹絮洛安,但是戴留斯的身体状况却一直不见起色,不久戴留斯瘫痪,1925年双目失明。然而,戴留斯似乎并没有被疾病整垮,他原本就是一个心如止水的人,他不喜欢与人面对面交流,从青年时代起戴留斯就特别喜欢写信,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厚厚两卷本的书信集。现在,双目失明不能动弹的戴留斯依然可以享受生活,每天下午他都会静静地坐在自家的花园里,感受阳光拂面的融融暖意,听妻子读报或者来信,晚年他还喜欢听留声机里播放自己的作品。虽然身体非常弱,但是,在一位来自家乡的青年音乐家恩里科·芬拜的帮助下,戴留斯继续坚持工作,他往往口授每一个音符然后由芬拜记录下来,就在这种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戴留斯先后完成了《骊歌》(Songs
of Farewell)、《夏日之歌》(A Song of Summer)和《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
1929年10月,比彻姆爵士在伦敦安排了一个戴留斯作品系列音乐会,从10月12日到11月1日一共举行了6场音乐会,戴留斯受邀来到伦敦,记者这样记录下了当时的场面:“他坐着轮椅前来……满头银发,戴一顶灰色的帽子,穿着厚重的外套,一双盲目被墨镜遮蔽,其余部分脸色苍白、满脸皱纹,一副苦修士的表情。”不过,这种苦修士般的表情很快就被快乐的笑容所代替,音乐会结束之后戴留斯被热情观众的掌声淹没了,他获得了凯旋般的胜利。此后,荣誉纷至沓来,先是国王授予他荣誉侍从勋位,然后是家乡布雷福德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接着是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等等。然而,1929年冬天的这次伦敦之行也是戴留斯最后一次公开活动了,此后他的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严重的痉挛使他根本无法休息和正常生活,从1934年初开始他只能依靠大剂量注射吗啡来维持了。不过,在晚年只要病痛稍稍缓解,戴留斯就会督促助手芬拜去戴留斯协会传递他对作品录音的意见并着手修订一些以前的作品。1930年,戴留斯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诗《夏日之歌》(A
Song of Summer),他曾经对助手芬拜说:“这首乐曲给人以一种意象:我们坐在开满石楠花的悬崖旁眺望远方的大海。”
专辑曲目:
cd1
1、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2、Norwegian Sleigh Ride
3、Brigg Fair
4、Florida, suite for orchestra
5、Caprice and Elegy
cd2
1、Dance Rhapsody No.2
2、Summer Evening
3、On Hearing the First Cuckoo in Spring
4、Summer Night on the River
5、A Song before Sunrise
6、Fennimore and Gerda - Intermezzo
7、Irmelin Prelude
8、Songs of Sunset
cd3
1、A Dance Rhapsody No.1
2、Violin Concerto
3、Piano Concerto in C Minor
4、Paa Vidderne
5、A Mass of Life
cd4-5
1、A Village Romeo and Juliet
2、Sea Drift: O Past! O Happy Life!
3、In a Summer Garden
cd6
1、Hassan
2、Koanga
3、Appalachia
4、Eventy
cd7
1、The Song of the High Hills
2、Paris - The Song of a Great City
3、5 Songs from the Danish
4、I-Brasil
5、7 Songs from the Norwegian
6、7 Danish Songs
7、2 Melodie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