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音乐】穆洛娃、谢林、郑京和《二十世纪小提琴协奏曲(第二辑)》2CD.2000[FLAC+CUE/整轨]

(2023-08-25 10:21:31)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小提琴

文化

乐评

分类: 西洋弦乐(小提琴大提琴吉他)
专辑名称:The 20th-century Violin Concertos Vol.2
演奏家:Viktoria Mullova、Henryk Szeryng、Kyung Wha Chung
协奏乐团:皇家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Andre Previn、Bernard Haitink、Jan Krenz、Sir Georg Solti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小提琴
录音时间:1969-1988
发行公司:Philips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464 979-2

【古典音乐】穆洛娃、谢林、郑京和《二十世纪小提琴协奏曲(第二辑)》2CD.2000[FLAC+CUE/整轨]

The.20th-century.Violin.Concertos.Vol.2.cd1.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612019320-7afdb4?p=626386

The.20th-century.Violin.Concertos.Vol.2.cd2.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612530145-f26b3d?p=626386

(访问密码: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四部二十世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包括:1、小提琴家穆洛娃与普列文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2、小提琴家谢林与海廷克指挥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3、小提琴家谢林与简·克任兹指挥的班贝格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4、小提琴家郑京和与索尔蒂爵士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希曼诺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
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948年。此曲立意宏伟、高屋建瓴,站在整个民族与全人类的立场上,“利用音乐反斯大林专制独裁”的典范。绝后不敢说,空前确是毫无疑义的。也因此只能在斯大林死后才可能上演,并由此也把自己推到了20世纪小提琴作品的经典、巅峰与扛鼎之作的崇高位置上,成为思想深邃而永垂不朽的音乐名篇。

第一乐章,中板,夜曲,虽标为a小调,但作者为更好地表达乐思与深刻的内涵而采用了现代派无调性的写作手法并贯穿始终,使调性极度的游移,并通过夜曲梦幻的风格表现出迷惘、困惑、不解和无奈的思想情绪。

第二乐章,快板,谐谑曲,是一个结构紧凑的乐章,由2个性格对比的主题发展成完整的奏鸣曲式,再经过压缩的再现部进入急速的尾声,其间我们似乎从旋律中看到了妖魔鬼怪、群魔乱舞和刀光剑影的画面,并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受。

第三乐章,行板,帕萨卡里亚舞曲,这是一段及其柔美并略带忧伤情调的旋律而感人肺腑,我们突然感觉到原来这才是作者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段落,并在该乐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痛苦的自省和反思,也是无尽的悲伤和绵延的哀述,更是历尽沧桑后的豁达。由此使我们联想到前2个乐章无调性旋法的铺垫实在是运用的非常恰当而令人拍案叫绝,该作品真不愧为20世纪最杰出的力作。

第四乐章,活泼地快板,滑稽曲,它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并在讽刺中结束全曲。

=====================
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BB112,作于1937-1938年间。此曲并不反映巴托克个人对日益临近的世界性灾难的焦虑,相反地,这里满是巴托克的旋律的自由飞翔和温柔歌唱,闪耀着青春的火焰和活力,音乐似乎重又回到巴托克青年时代的“威本科什”风格,所不同者是他的全部体验已在这里结出最精美的果实。因此,更正确地说:这是一位衷心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人民的作曲家整个心灵的歌唱,其中寄托着巴托克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坚定信心。

这部曲式结构采用三乐章的拱形结构,用一个主题的各种变奏来构筑作品的前后乐章,即把第三乐章作为第一乐章的自由变奏来处理,此外又把第二乐章纳入传统的主题与变奏的模式。

第一乐章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写成。乐章开始时六小节引子显而易见地即时性节奏带来富于灵感的新意,这是连续不断的竖琴和弦与低音弦乐器的拨奏,它为民歌的第一主题的进入预先做好情绪上的准备。随后,独奏小提琴奏出的这一歌唱性主题,由一个短小动机的扩展及其倒影组成的。这支旋律并不象民间曲调,但是其中的四度、五度与二度音程以及威本科什节奏,则又表现场出鲜明的匈牙利风味。随着这一主题的发展,独奏小提琴上不断迸发的一些技巧性的点缀以及连接段的狂想式新旋律,然后作为对比的巴托克作品中十分罕见的完整的十二音音列第二主题便呈现了,但是其中又强调出明确的调性(用持续音A贯串第二主题的发展以强调调性所在)。展开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一主题,基本上又可以分成两大段,前一段壮健有力,后一段则更为抒情。竖琴、钢片琴和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及其在高音区中闪烁的颤奏组成的精美背景上由独奏小提琴咏唱的逆行第一主题,构成整个发展部中最美妙的一瞬间。乐章的再现部仍然从独奏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开始,只是这时它移高八度,比前柔和、安详。这再现部充满新的变化,意境同前迥然有异,特别是它的和声效果更引人注目,音色也有全新的设计,包括整个弦乐器组用强力拨弦而使弦线弹击指板发出的噼啪声等。在长华彩乐段开始时,独奏小提琴进行四分音(半音音程的一半)的第一次试验(在乐谱上用朝上或朝下的箭头表示),这又使变化多端的华彩乐段增添了一种色泽。

第二乐章是整个协奏曲中精华。这是一首传统变奏曲。其中六个变奏之间用调性、速度或节拍(9/8)以相分隔。乐章基本主题具有民间的特点,而它的开头部分却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勃拉姆斯、特别是他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独奏小提琴奏出的这支非常可爱而温柔的基本主题,带有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忧郁色调。主题的第一变奏,在旋律方面进行一番自由装饰,只用低音提琴和定音鼓伴奏。这一乐章所做的配器相当独特,只动用法国号一种铜管乐器,但要求打击乐器发挥奇迹般的作用,例如在这第一变奏中,定音鼓就被当作旋律乐器来使用。第二变奏把主题分割为若干个独立单位,并同伴奏中竖琴的绚丽乐句(还有木管乐器和钢片琴)交相辉映。第三变奏相当特别,独奏小提琴音响因始终采用双音而增厚,节奏型又很强烈、粗野。在第四变奏中主题先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独奏小提琴只是围绕着它进行技巧性的装饰,一直到这段变奏近结束时,独奏小提琴才重又夺回原来属于它的这支旋律,并同其他弦乐器进行卡农式的交织。在第四变奏抒情的结束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快速的诙谐性第五变奏,这时,独奏小提琴在滑奏的竖琴、飞驰的长笛、闪烁颤抖的小鼓和三角铁组成的背景上诙谐地跳跃,音乐的结构至为精致。第六变奏的主题技艺高超地转化为一支舞曲——独奏小提琴上的曲调这时分解为无数叮当作响的装饰音型,陪伴着它的是弦乐器拨弦组成的进行步调,定音鼓和小鼓改用木槌敲击,也不时加强了这进行的效果。在这一幻梦般的段落过后,主题移高八度又在独奏小提琴上重现,它一度同加入进来的三个独奏小提琴、竖琴和钢片琴交织一起,最后,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的主题片断,把听者带入一个罕有的美的境界,令人难以忘怀的。

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自由变奏,第三乐章的主题素材,包括曲式结构,直至乐章引子和连接段材料,都源自第一乐章。终曲的四小节短引子(用第一乐章低音弦乐器的伴奏音型衍化而成)过后,首先出现的是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变形,只是在这时,节拍改为3/4,音乐的进行傲然而富于生气,原来的威本科什风格已变成酷似节奏鲜明的舞蹈性民歌。终曲第二主题同样是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变化而来,乐章的发展部也同样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乐章在华彩乐段之后只用一个激烈的乐队短乐句作为结束,而第三乐章的尾声依然是独奏小提琴(简短的华彩必乐句)同乐队的热烈竞奏。

====================
埃尔加《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907年,题献给小提琴家克莱斯勒。这部不同凡响的作品弦乐编制庞大,演奏时长达到50分钟左右。如此鸿篇巨制,历史上大概也只有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能出其左右。演出掀起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狂热,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观众甚至在每一个乐章结束时都给予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而这场演出的成功也进一步巩固了克莱斯勒作为一流小提琴家的地位,使他获得了“小提琴之王”的美誉。

《BBC音乐导读》曾在评价埃尔加管弦乐作品时有过这样一段精彩地描述:“埃尔加配器的基础坚实地建立在弦乐上,它们是海洋,其他乐器在上面或是航行,或是跌宕起伏;它们像海啸一样波涛汹涌时,乐团中其他乐器经常是在激动之中;它们像平静的水面一样时,其他乐器闪烁发亮、光彩照耀,像一艘带有鲜艳颜色的船帆的快艇,以其色彩和优美的动作点缀着大海。”

似乎,这段文字是为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量身定制的。作曲家在此非常准确地将弦乐作为呈现一种感情特性的能力,埃尔加自己将其描述为“带有叹息式的微笑”。

这部协奏曲在曲式上秉承了古典协奏曲的传统,而在配器以及和声等方面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整部作品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臻于完美的境地,与乐队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呈现出一种动人的诗情画意。

第一乐章,b小调,宽广的快板,以传统的奏鸣曲式构成。音乐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主题具有崇高的气派和强烈的内在激情;第二主题柔美动人,先由单簧管奏出流畅质朴的旋律,再由独奏小提琴的即兴华彩乐句开始,并以独奏小提琴的技巧性乐段对管弦乐加以装饰。相较于发展部,整个呈示部显得尤为庞大,而到了再现部,风格更显自由活泼,至最后亮丽地结束。

第二乐章,降B大调,行板,三部曲式。安静的引子主题由弦乐合奏轻柔地奏出,接着独奏小提琴在引子主题的陪衬下奏出宣叙般的动人主题。它像一支温暖抒情的小夜曲,气氛平缓而徐和,朴素中含有诗意,仿佛在天鹅绒般的美妙旋律里慢慢摇曳。而至中段主题则转为激情,宛如一段狂暴的抗争,随后回到开头主题,乐队与小提琴互相交织应答,在梦幻般的沉思中进入下一乐章。

第三乐章,b小调,很快的快板,回旋曲式。该乐章的主要主题是一支进行曲的曲调,埃尔加对进行曲的迷恋在《威风堂堂进行曲》《法斯塔夫》《两首交响曲》以及《大提琴协奏曲》中也可见一斑。这个乐章风格灿烂活泼,富于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及狂想曲特质。主题以狂想性弦乐构成的导入句开始,随后由独奏小提琴予以发展,经由不断的反复与衍展,音乐进入了一段有魔力的闪光段落。埃尔加在此华彩乐段中使用了自己独创的“震音拨奏”技巧,无疑这段带有伴奏的华彩乐段也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华彩进入结尾后转为慢板,精致的“五叶银莲花”主题再现,引用萨默尔朗福德的一段评论:“每次旋律的开始乐句被重复时,它都消失在一种上行音符神秘的闪耀之中,暗示曾被当作生命的希望及全部意义,被所珍爱的美一掠而过。”

此曲的三个乐章都有很优美的抒情段落,沉思般的吟咏在慢乐章里缠绵动人。尤其是弦乐的光彩,更是彰显得一览无遗。充溢于这部宏大作品的丰富的旋律、沉着安详的和声、美妙的器乐色彩以及高度复杂的演奏技巧,都使得该曲被认为是表现作曲家精深造诣的一部杰作。这是浪漫主义最后的作品之一,不仅传达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可借此一窥英国音乐的浪漫。

======================
希曼诺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933年。此曲是他第三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之一。突出了民族性格,在风格上更为清澈澄明,形式也更简洁精练。此曲的创作直接采用波兰民间曲调形式,把现代作曲技法同民族音乐交融一体。

希曼诺夫斯基的作品受理查·施特劳斯等德国乐派、德彪西等法国乐派及肖邦的三重影响。希曼诺夫斯基是波兰用对位法创作的第一位作曲家和波兰新室内音乐的创始人,是继肖邦之后至20世纪30年代波兰最杰出的作曲家,有“波兰现代音乐之父”誉称,其作品也饮誉全球。

【古典音乐】穆洛娃、谢林、郑京和《二十世纪小提琴协奏曲(第二辑)》2CD.2000[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cd1
01. Shostakovich / Violin Concerto No.1 - 1. Nocturne (Moderato)
02. Shostakovich / Violin Concerto No.1 - 2. Scherzo (Allegro)
03. Shostakovich / Violin Concerto No.1 - 3. Passacaglia (Andante)
04. Shostakovich / Violin Concerto No.1 - 4. Burlesque (Allegro con brio - Presto)
05. Bartok / Violin Concerto No.2 - 1. Allegro non troppo
06. Bartok / Violin Concerto No.2 - 2. Andante tranquillo
07. Bartok / Violin Concerto No.2 - 3. Allegro molto

cd2
01. Elgar / Violin Concerto op.61 - 1. Allegro
02. Elgar / Violin Concerto op.61 - 2. Andante
03. Elgar / Violin Concerto op.61 - 3. Allegro molto
04. Szymanowski / Violin Concerto No.2 Op.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