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加布里埃利四重奏《柴科夫斯基-弦乐四重奏》2CD.1997[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室内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Tchaikovsky - The String Quartets
演奏乐团:加布里埃利四重奏团、圣马丁室内乐团
指挥:Neville Marrin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室内乐
录音时间:1969-1977
发行公司:Decca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452 614-2
Tchaikovsky.-.The.String.Quartets.cd1.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573347052-402957?p=626386
Tchaikovsky.-.The.String.Quartets.cd2.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573347137-33753b?p=626386
(访问密码: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包含两个部分:一、加布里埃利四重奏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二、三弦乐四重奏》;二、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佛罗伦萨的回忆》。
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甜美感伤、如泣如诉,曾引得大文豪托尔斯泰感动落泪;《佛罗伦萨的回忆》本为弦乐六重奏曲,在今日则多以丰润的弦乐合奏方式演出。加布里埃利四重奏团以完美的默契表达出柴科夫斯基纤细微妙的独特情感;马里纳与圣马丁室内乐团在《佛罗伦萨的回忆》中描绘出如水彩画般的美妙音画,内蕴之无限想像空间与清新气质皆显示该乐团手法不俗。
=============================
柴科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乐四重奏,都作于1870年代,也就是作曲家三十岁至四十岁间。通常认为他在管弦乐领域更如鱼得水,这三首作品显示作曲家在四重奏领域的优秀素养和理解力,或许部分缘于他对古典作曲家的喜爱,其中能察觉到他对莫扎特和舒伯特四重奏的深入学习。
《d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1,作于1871年,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作曲家时年31岁,羽翼刚刚丰满,同时期他创作了《罗米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四重奏可见舒伯特的影响,也有不少个性。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在速度和个性上都有强烈反差。作曲家钟爱民歌主题,第二乐章如歌行板尤其脍炙人口,其质朴真挚之情令托翁动容。谐谑曲的特色在于同小节内三拍和二拍的转换,终曲充分发挥了四件弦乐器的技法。
三年后,作曲家再次回到四重奏领域,《f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作品22,完成于1874年一月,创作速度奇快,大概在年头动笔,三十天后即已杀青。作曲家给弟弟莫杰斯特写信说:“从没有一件作品的创作像《第二四重奏》那样直截了当地奔涌而出。”此曲颇多新颖之处,开篇柔板是作曲家最不寻常的乐段,三个相邻音构成的半音化音簇,贯穿于整个首乐章。第二乐章是个不太合常规的谐谑曲,第三乐章的比例最重,堪称全曲中心,而且特意重复了首乐章开篇的半音手法,像是一个巨大的重现部。末乐章赋格情绪一变,外向热烈,在1874年三月的莫斯科首演时,尤其受欢迎。该曲也是作曲家首演即获巨大成功的例子。
作曲家最后一首四重奏是为了纪念小提琴家Ferdinand
Laub,他的密友和前两首四重奏的首演者。此曲于1876年在巴黎开始创作,完成于莫斯科。《降e小调第三弦乐四重奏》作品30,继承了《第二四重奏》一些成功而有效果的手法,如开篇的半音化慢速乐段,第一乐章主体是个忧伤圆舞曲,其优美可媲美于作曲家的芭蕾舞曲。第二乐章仍是一个谐谑曲,风格轻灵。第三乐章慢板全曲都加弱音器,开头像个葬礼进行曲。终章回旋曲是个几乎没有休止的俄罗斯舞曲,在尾声之前,音乐突然回到第一乐章开篇的慢速引子,像是对悲哀往事的回忆。
=============================
《佛罗伦萨的回忆》
作品70,是乐迷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之一。此曲是1887年至1890年间作曲家逗留于意大利期间所谱写,回到俄国数年后又编订了一次。在这部杰作里,作曲家不仅流露出了对意大利明媚阳光的依恋,也恰如其分地以俄罗斯气质作为了后半程的终点。
第一乐章,活跃的快板,以d小调开头,主题略显清瘦,第一小节里的小九度赋予了第一主题一种特别肃敛的味道,老柴似乎很少采用这么古典化的表述方式。但是主题经变化一次后(之间是由一组四分音符三连音过渡的)就显得丰润多姿许多了,像是一支意大利小夜曲,高低声部轮番的浅唱重新有了火炉边的温度——很多人认为这是老柴在《佛罗伦萨的回忆》唯一真正有意大利风味的主题。另外,热切能量的表达离不开两把大提琴稳定的节奏支撑——老柴定下这样的配置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全乐章采用传统的奏鸣曲曲式,展开部、再现部一应俱全,应该来说在作曲家的晚期作品里有点格格不入的严谨味道,尾声处的交错拍子手法更是让人联想到了德沃夏克的圆舞曲。
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D大调。一开始同样有点内敛的气质,和声音色极美,它的主题像是从第一乐章的动机变化而来,不过缓慢了许多。接着是纯净的三连音拨奏,还别说,大量拨弦所营造出的、丰腴而唯美的意境倒接近于吉他或琉特琴,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形式的款款对歌表露出了一点对浪漫主义时代的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愈加丰厚柔美,乐章中间部分对位主题之惊人的想象力和勇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老柴似乎放弃了“如歌的”表达方式与室内乐的透明织体,转而用渐强立刻又渐弱的短促擦奏弓法(a
punto
d'arco)取得了某种陡峭、凌厉的效果。这个标记为“中速”(Moderato)的段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小节,六重奏的个件乐器却精妙地承担起了一个六角形蜂巢的端点,在音色的交织变幻上各自有着不可推脱的平衡作用。英国评论家玛松(Colin
Mason)就干脆将其称作“音乐内涵几乎不存在、纯粹由音效构成的散篇,在二十世纪早期的室内乐里是绝无仅有的”。笔者觉得这一说法稍有过分,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慢板写得由简到繁,即使距离勃拉姆斯“简单动机经过深思才最终获得丰富展开”的心旨有一定距离,多少也算是作曲家在配器上的一次具有想象力的尝试。在这不同寻常的段落过后,开场主题重新以一种花团锦簇的方式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大提琴上的乐思慷慨、几近奢华地喷涌而出,简直有了几分意大利美声艺术的风采,似乎在提醒我们佛罗伦萨和米兰一样,都是属于威尔第的世界。
专辑曲目:
cd1
01. No.1 in D Major op.11 - I. Moderato e
Semplice [0:10:46.00]
02. - II. Andante Cantabile
[0:06:36.00]
03. - III. Scherzo & Trio, Allegro Non Tanto e Con
Fuoco [0:03:58.00]
04. - IV. Finale, Allegro Giusto
[0:06:53.00]
05. No.2 in F major op.22 - I. Adagio-Moderato
Assai [0:11:25.00]
06. - II. Scherzo & Trio,Allegro Giusto
[0:05:42.00]
07. - III. Andante Ma Non Tanto
[0:12:06.00]
08. - IV. Finale, Allegro Con Moto
[0:05:52.00]
cd2
01. String Quartet No.3 in E flat minor Op.30 - I. Andante
Sostenuto-Allegro Moderato
[0:15:41.00]
02. - II. Allegretto Vivo e Scherzando
[0:03:58.00]
03. - III. Andante Funebre e Doloroso, Ma Con
Moto [0:12:36.00]
04. - IV. Finale, Allegro Non Troppo e
Risoluto [0:05:48.00]
05. Souvenir De Florence Op.70 - I. Allegro Con
Spirito [0:09:19.00]
06. - II. AdagioCantabile e Con Moto
[0:07:55.00]
07. - III. Allegretto Moderato
[0:04:36.00]
08. - IV. Allegro Vivace
[0:0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