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音乐】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埃尔加作品》1999[FLAC+CUE/整轨]

(2023-05-30 09:48:25)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大提琴

文化

乐评

分类: 西洋弦乐(小提琴大提琴吉他)
专辑名称:Elgar - Cello Concerto & Enigma Variations
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e)
协奏乐团:费城管弦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
演奏乐团: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挥: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大提琴、管弦乐
录音时间:1970-1976
发行公司:Sony Classical
唱片版本:亚洲版
唱片编号:SK 60789

【古典音乐】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埃尔加作品》1999[FLAC+CUE/整轨]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已故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与其丈夫巴伦博伊姆率领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还有巴伦博伊姆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埃尔加的第一和第四《威风堂堂进行曲》、《谜语变奏曲》。

1970年11月,巴伦博伊姆正好在费城管弦乐团担任客席指挥,杜普蕾也随行。这部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录音是他们举行一场音乐会时留下的录音。两人在听过录音后认为这是相当完美一个现场录音,杜普蕾和乐队配合的天衣无缝。这份录音很好地表达了两人的音乐理念。虽然音乐会临场完美发挥出于巧合,但实际上是纯粹的心灵合一。音乐必须能够“呼吸”,是活的,其表达的细微差别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完美的音乐不仅仅是“正确”,任何一个精心准备的瞬间都有可能出差错。但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差错都是正确的。

====================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19年,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品,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

第一乐章,中板(Moderato)e小调,4/4,9/8,12/8拍子。

开始是警句式的引子,第一小节大提琴奏出e小调和弦及其转换,然后是几小节的旋律下行直至C弦的E音停止。从引子旋律及和声看,似乎预示了全曲的某种悲剧色彩。接着由乐队奏出了独奏大提琴开始两小节的音乐,后面由独奏大提琴奏出宣叙调式的连接句及其模仿,引出先由乐队奏出9/8拍子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由乐队、独奏大提琴交替演奏着,在32小节处由Solo大提琴奏出一串渐慢同时渐强的上行音阶,引出乐队的ff力度全奏的第一次高潮。平静下来后,音乐进入12/8拍子的中间段,中间段是aba结构,从音乐上看,b才是第一乐章的中段。而这个8小节的a却很像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但它有自己的主题旋律,稍作陈述便很快进入四个升号的b段。b段的主题旋律在气质上与a段很相像,但从节奏上看更具冲击力,形成互相呼应的又一次高潮。以后很快便真正平衡下来,并以主持续音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极快板(Allegro molto)4/4拍子,G大调,谐谑曲风格,气氛轻快而明朗,但它却有一个感情复杂并有强烈戏剧性的、长达15小节的序奏,这说明了第二乐章轻松气氛的背后有着严酷的背景。

在乐队e主持续音延留过来的背景下,Solo大提琴以拨奏出第一乐章警句式的引子主题,同时背景长音移向对前、后调来说都是下属系统的C音,并以七和弦分解琶音的形式,渐强渐快的力度与速度向上冲击,以sf的力度骤然停留在后调(G大调)的下属三和弦上。稍作停顿,然后开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呈示。这个动机式的主题由B、D、B、A四个音组成,这四个音各自由四个十六分音构成。这个主题反复出现后,突然出现一小段华彩式的乐句,它先用拨奏方式伙同乐队向上冲击,再以弓奏单独向上冲,然后音阶式的下行再接加了和弦的半音阶下行,然后又是两次动机主题呈示。。到本乐章的第29小节处,又派生了一个新旋律:几经反复后引出了个对比性质的、稍有沉重感的如歌主题,这几个主题旋律时高时低交替出现,加上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背景,形成一种较为轻松活泼的谐谑气氛。最后以拨弦结束全乐章。

第三乐章,慢板(Adagio)3/8拍子,降B大调。

这是长仅60小节的浪漫优美的歌谣风格曲,主奏始终保持着充满情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艾尔加最深刻,同时又是简单的思想”。前面8小节的乐段是本乐章的主题,但紧接其后又相继出现两个有点像互为反向进行、而且更有动力性的旋律。音乐材料是全新的,但仔细一看,还是可以勉强看出与前面音乐的联系,主题的第一乐句第一音D到最后一音G的十一度进行酷像第一乐章第一小节B-E的纯四度进行,只是两音之间加了几个音罢了。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e小调的,2/4拍子,回旋曲式。

如同第一、二乐章一样,第三与第四乐章中间也是不间断的,开始的降B与第三乐章最后形成了像是(但和声不是)属主的进行,第四乐章的主题动机就由这个降B开始,通过三次模仿,在第八小节停在e小调的属(七)和弦上,这样,由降B大调到e小调的转调和第四乐章的主题呈示宣告完成。此后乐章变为中板(Moderato),4/4拍子,Solo大提琴奏出扩大了第四乐章的主题:这个旋律极像第一乐章的开头,然后是富有戏剧性的、材料来自第一乐章引子的华彩式的演奏,后停留e小调的属和弦上。这部份音乐可以看作第四乐章正式开始前的引子或序奏,它的音乐材料丰富而统一,有动力感和戏剧性。稍作停顿后,开始了结构为A-B-A的回旋曲式的第四乐章第一主题A:这个不无威武雄壮的有斗争性的主题很容易使人想起埃尔加1901年的作品《威仪堂堂》进行曲第一首。Solo大提琴不时地以辉煌的高速琶音助威,此后的曲式进行是ABA,然后进入那段“美妙无比,表情丰富的悲哀而缓慢的音乐”中,终于在本乐章305小节末拍开始演变出一个较为定型的旋律:这个旋律的特点,由以前的大二度下行变为小七度上行,然后接小二度半音阶下行再接三、四度下行。这是一个表情丰富,热情洋溢又令人感到窒息的旋律,好像在无尽的悲哀中痛甘地挣扎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旋律经过三次在不同调上的猛烈冲击后,通过四小节缓慢的小二度半音阶下行后,出现第三乐章B的旋律,它以很慢的速度在走,感情变得渐渐平和,好像在说:过去了,都过去了。最后轻轻落在e小调的属音上,这个庞大而精彩的插部就这样结束了。关于这段音乐,麦克尔?肯尼迪评论说:“这段音乐的虚无主色彩的强烈,为他的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后面的结尾(coda)很短:第一乐章的引子警句完整出现后,紧接快速的本章A的主题动机,在传统的和声背景下,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
《威风堂堂进行曲》总共包括埃尔加在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短小的进行曲,其中的第一首被公认为最成功,因而也最著名。本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作为开始。接着,华丽而威风凛凛的主部主题强有力地呈现出来;与主部主题形成巧妙对照的是乐曲中段那具有民谣之美的旋律。埃尔加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中段。这一旋律不仅被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英国作家豪斯曼还为此写了抒情诗《希望和光荣的国土》。可以说,这段旋律在英国的地位,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此外,甚至在美国许多院校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们也是在这支旋律的音乐声中领取文凭,就连几次英国皇室婚礼也演奏了这首《威风堂堂进行曲》,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随后,主部主题与中段主题相继再现,只是中段主题在整个乐队奏出的节奏型强调下,音响增强了,也更宽广了。最后又回到主部主题,并加快速度,干脆利索地结束全曲。

================
《谜语变奏曲》是管弦乐曲,作于1899年。埃尔加的成名之作,也是作者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管弦乐作品。

作曲家总谱上的题名是《一个创作主题的变奏曲》,“谜语”这一词仅指变奏主题而言。 本曲由一个主要主题(“谜语”主题)与十四段变奏构成。总谱上的题献是“献给乐曲所描绘的我的十四位朋友”。至于埃尔加的这十四幅“癖性的素描”所描绘的是什么人,埃尔加不愿加以说明。后人只能根据每首变奏曲前的缩写字母或绰号来加以猜测,好在研究埃尔加的权威们对于这“十四个朋友”的人选都有基本一致的看法(只有第十三变奏曲的女主角稍有争议)。

乐曲的主要主题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用弦乐器奏出的前一部分(6小节)在g小调上,后一部分(4小节)则有管乐器加入,并转为G大调。这支优美而稍带悲哀情调的旋律稍加展开后便不停顿地转入了十四个变奏。

第一变奏,C. A. E,据考描写的是埃尔加的夫人卡洛琳·爱丽丝·埃尔加(Caroline Alice Elgar, 1848-1920)。抒情的变奏,主题改变节奏,分别出现在第二小提琴、中提琴、长笛和单簧管上,似乎叙述妻子的温柔体贴。

第二变奏,H. D. S. P,快板,描写斯图尔特-鲍威尔(Hew DavidSteuart-Powell),鲍威尔是钢琴家,曾和埃尔加(小提琴)和第十二变奏描写的大提琴家B. G. H合组三重奏团,埃尔加曾这样说:“每当开始演奏前,他总是先奏全音阶快速装饰音型,这里以十六分音符的乐节幽默地作弄他。”

第三变奏,R. B. T,理查·巴尔斯特·汤森(Richard Baxter Townshend),他是一位歌唱家,其音色令人联想到低音管。他是戏迷,用低音管表现他的音色.以玛祖卡舞曲型变奏开他玩笑,小快板。

第四变奏,W. M. B,威廉·米兹·贝克,一位精力充沛的英国乡村绅士,瓦格纳的崇拜者,善谈者,极快板。

第五变奏,R. P. A,理查·彭洛斯·阿诺德,19世纪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儿子,学者,喜欢室内乐,c小调中板。

第六变奏,Ysobel,埃尔加的小提琴弟子伊莎贝·费顿,埃尔加改用了名字,这位女弟子后来改拉中提琴,所以这段变奏中突出中提琴的效果,C大调,小行板。

第七变奏,Troyte,建筑家阿瑟·特洛伊特·格利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急板,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刻划其性格。

第八变奏,W. N,住在18世纪摩尔凡附近一座18世纪宅第的诺布里家女人之一的温尼弗雷德·诺布里小姐,G大调,小快板。由单簧管装饰主题的优美变奏。

第九变奏,Nimrod,宁录是诺亚的后裔,圣经《旧约》记载他善狩猎,约翰尼斯·耶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1860-1909),耶格的德文是狩猎的意思,其人稳重而诚实。回忆“夏日黄昏的一次长谈,我的朋友变得能说善辩,议论贝多芬,特别是他的慢板乐章之宏伟。”降E大调,慢板。

第十变奏,Dorabella,间奏曲,献给仿莫扎特歌剧《一丘之貉》中的少女杜拉贝拉的杜拉·彭尼(Dora Penny)小姐。她说话时欲说又止,特别动人,G大调,小快板。

第十一变奏,G. R. S,描写希里福德大教堂的风琴师乔治·罗伯特森·辛克莱和他的爱犬丹。据说开头3小节是描写奔下河堤,跳进河里的狗。g小调,极快板。

第十二变奏,B. G. N,大提琴家巴西尔·纳文森(Basil G. Nevinson),行板,主题由独奏大提琴变成忧郁的小夜曲。

第十三变奏,浪漫曲,﹡﹡﹡,据考这3个符号指正在海上旅行的拉迪·玛丽·利根(Lady Mary Lygon,婚后改为Lady Mary Forbe S-Trefusis),曲中片段引用了门德尔松《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的主题。

第十四变奏,E. D. U,因埃尔加妻子昵称埃尔加为“艾都”(Edu),所以这首终曲实际是自画像,快板。

整部作品在大调主题的凯旋式的宽广表现中得到概括,最后以欢快的急板告终。

【古典音乐】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埃尔加作品》1999[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杜普雷、巴伦博伊姆《埃尔加作品》1999[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