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卡拉扬《柴科夫斯基-第6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964[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Tchaikovsky - Symphony No.6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1964、1967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423 223-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
《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于1893年8月12日完成,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生前演出过的音乐作品。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第一乐章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B minor – D major – ambiguous
key – B major)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为D大调,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1]
第二乐章Allegrocon grazia (D major – B minor – D major)
温柔的快板,三部曲式,5/4拍。第一主题,D大调,由大提琴奏出,木管及后和应;小提琴随即奏出B小调的第二主题,同样再由木管和应,并带回第一主题,弦乐作最后的回应及带入小结尾。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vivace (G major – E major – G major)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E大调-G大调,12/8及4/4的复合节奏。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Finale:Adagiolamentoso – Andante (B minor – D major – B
minor)
终曲,哀伤的柔版-行板,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以暗淡和绝望的音色所写成的乐章,预示著悲剧的结果,最后由大提琴奏出如葬礼曲般的旋律,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
柴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记上形容四个乐章为:青春,爱情,失望和死亡。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并于1879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该曲结构宏大,旋律优美,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采用奏鸣式结构组合中的变体曲式——双奏鸣曲式写成。作者采用这种结构较为庞大的双奏鸣曲式,是由于剧情的复杂性及其深刻的悲剧性决定的。
引子部分长达111小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开始在几乎中速的行板的#f小调上出现,先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色彩阴暗,与四部和声表达方式与平稳刻板的进行,十分接近中世纪圣咏的特点,给人一种沉闷压抑之感。这是在渲染古老的封建贵族时代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劳仑斯神父的音乐形象,在长笛和单簧管的表现下,色彩显得柔和而明朗,此时的低音部大提琴是密集的三度进行,似恋人的窃窃私语,由一连串渐弱的琶音过渡至引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f小调开始,几乎重复了第一部分音乐,并经过几次短暂的离调后进入引子的第三部分准备阶段,音乐表情及速度变化较多,情绪较为激越,调性转到b小调上,这是为了向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过渡。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快板的b小调(主调)上出现,这是一个具有最紧张的戏剧性主题,疾快的速度、痉挛般的切分节奏、强烈的力度、极不协调的和声等表现手段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般激烈的械斗和厮杀、那血海深仇的世代积怨。主部主题在经过单三部的呈示后渐渐隐去,小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声上以属七和弦作等音转调进入副部主题的bD大调。
副部主题是一个温柔而甜蜜的爱情主题,由中提琴(加弱音器)和英国管极富表情的奏出,旋律悠长,曲折而伤感,同时也暗示了爱情的悲剧。副部在音乐的陈述上较为独特,可看成abaca的双三部结构。副部主题共出现了三次,当第二次出现时,木管在高音部以八度呈示,旋律甜美如歌,温馨而宁静,如泣如诉,这是对美好爱情的无尚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憧憬。但完整的主题很快分解成碎片,希望似乎破灭,当第三次出现时,和声上稍作些新的变化。中间段b段插入的是一段新的旋律,由小提琴很弱的奏出,它是爱情主题的补充,像摇篮曲一般均匀地晃动,使人感到如同静夜里一对情侣在喁喁私语。
展开部开始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部主题的格斗动机在#f小调上出现,并通过逐步移高半音调模进展开(#f-g-ba)。第二部分运用连接部材料在#c小调上出现,并通过频繁的转调作开展,情绪越来越激昂,冲突越来越激烈,似乎要达到白热化的境地。第三部分回到b小调,其中叠入了神父的主题音乐,在剧烈的冲突后,似乎渐渐平息下来,并以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级进过渡至再现部。
再现部(可看成第二个奏鸣曲的呈示部)从353小节开始,回到主调b小调上,副部再现是先从中间段b段作为爱情的补充主题上再现的,但这个恋人喁喁私语的主题音乐在D大调上再现(可看成调性服从,D大调为主调b小调的关系调),副部的爱情主题的再现从389小节进入,在D大调上作副部再现。
从402小节开始直到484小节,副部主题先在C小调上作展开,然后至d小调-E大调,并综合主部主题材料及神父的主题材料作展开,并经过一系列的转调#f-b-#c-#f-bb-c-b,最后回到b小调上作开放性终止。由此可以看出,从402小节至484小节实际上副部主题有充分地展开,可看成副部再同的扩充,但若作为第二展开部看,似乎更为合理。
第二个奏鸣曲的再同部省略了主部再现,因为主部材料在第一展开部中已充分展开,在第二展开部中也有一定的展开成分,可以不再赘述。Coda是从副部主题再现的(可看作第二再现部的副部),一开始在b小调上,然后一下子明朗起来,到它的同主音调B大调上,并综合引子及主部材料,从而也体现出并列、循环与再现的原则。当副部主题在篇未再次响起时,从这个爱情主题仲裁截的碎片已变成泣不成声,凄凉惨淡的音调,男女主人公的逝去注定了爱情彻底毁灭的悲剧结局。篇未的最后四小节左手以强劲的震音,右手以强有力的主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etique": I.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 Andante - moderato mosso - Andante -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 Andante come prima - Andante
mosso [0:18:59.00]
02.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etique": II.
Allegro con grazia
[0:08:05.00]
03.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etique":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0:08:48.00]
04.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etique": IV.
Finale. Adagio lamentoso - Andante
[0:09:29.00]
05. 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after
Shakespeare [0:21: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