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普列文《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2006[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Shostakovich Symphony No.5
演奏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指挥:普列文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2006
发行公司:RCA/JVC
专辑版本:XRCD24
专辑介绍:
这是普列文刚刚从钢琴家转到指挥,还没有成为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时的录音。我非常喜欢这个录音,音乐的节奏控制得精准细腻,但又不会生硬,高潮部分更是澎湃激昂振奋人心。把肖斯塔科维奇音乐暗含的讽刺意味充分体现出来。虽然乐曲进行的速度较慢,但悲剧色彩却更浓郁了,能深深打动听者的心。普列文与伦敦交响乐团配合完美,结尾的处理方法更是全曲最大亮点,成就无尽的狂欢。录音也非常好,动态大但不粗糙,音场大且真实,XRCD24版本比普通CD更接近LP的声音,自然而细腻的音色让人一听上瘾。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革命”》作品47,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下,肖斯塔科维奇仍是一位贫民,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1936年演出时,斯大林出席观看了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莫斯科的首演,第一幕还没结束便愤然离场。1月28日,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出现在《真理报》上,对这部歌剧及其作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所有人都知道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后是谁,风向一下转变,各大报纸和乐评人纷纷对《真理报》利爪下的猎物口诛笔伐,各省的工人与农民聚集在广场上扬声抗议,转眼之间,肖斯塔科维奇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一年后,作为赎罪,他完成了《第五交响乐》,将它献给斯大林。这部作品为他赢回了一度失去的声誉,令他正式成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
第一乐章,中板—从容的快板-d小调-4/4拍。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乐曲首先由大提琴、低音提琴与小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二重卡农-d小调),阴沉而森严。接着乐曲在中提琴凄凉的伴奏下引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其中小提琴、长笛、圆号和小号以不和谐音在第一主题中多次起伏,加剧了紧张气氛。第二主题前半部为bE小调,以竖琴的和弦和简单的音型弦乐伴奏为背景奏出,是浪漫主义的情感的流露,是以崇高性质的抒情为主。在一阵管乐器(长笛、单簧管、低音大管、圆号)喧嚣过后,第二主题转入bB小调。在大提琴的阴沉演奏下结束呈示部。之后,发展部开始了,低音提琴(拨奏)、钢琴在极低音区冷冰冰地奏出前面大提琴的收尾音型。圆号在基音区与第一泛音区奏出第一主题旋律。不同乐器不断向高音区发展,节奏渐渐加快。小号又奏出第一主题旋律(以定音鼓和小鼓伴奏为背景)。最快的速度是在再现部之前,在进行曲之后紧张的二重卡农中(卡农是建筑在前奏的和呈示部的副主题上)。悲剧得到了发展,加强的和主部的变形的再现部,近似于悲壮的宣叙调(最强的弦乐,木管乐和圆号的“同度——八度”齐奏),主部(它起初曾充满怀疑),在这里变成了坚定的。
这个宣叙调,一下子明显的使速度缓慢好像抑制展开部的动力的压力和体现了对它所表现的“事件”的集中的反应。低沉的大锣与低音铜管响起,让人很难忍受。第二主题由长笛、圆号奏出(二重卡农-D大调)。单簧管与双簧管又再次陈述第一主题,在短笛与小提琴的长音下,乐章由钢片琴敲出冷冰冰上行半音阶的声音结束了。
第二乐章,小快板-传统的诙谐曲-a小调-3/4拍。此乐章描写了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街头的一幕:工人们在辛勤工作。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以后出现了新的舞蹈的插部(c小调),完成大的开始的乐段(木管乐由铜管乐,定音鼓,钹和弦乐拨奏伴奏)。在这以后圆号立刻奏出轮郭明显的动机。
三声中部首先由小提琴和长笛奏出(C大调),是朴素的街头小歌的特性。之后又转入a小调弦乐与木管又开始戏谑。三声中部后,a小调主题改为弦乐拨奏(以大管跳音为伴奏),c小调主题加入新的乐器。结尾双簧管似乎要以a小调重复三声中部时,却以乐队演奏和弦结束。
第三乐章,最缓板-升f小调-4/4拍。这是作品的感情和悲剧的“中心”完全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乐章首先由提琴陈述第一主题,引出像巴赫赋格的主题又像俄罗斯古老的旋律的歌调的动机。接着长笛(以竖琴伴奏为背景)演奏出压抑的曲调(b小调)。回转联动后,小小提琴演奏持续颤弓,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奏出下行旋律。第一主题的再现,由钟琴轻轻的两声击奏预示着,由木管乐在低音区开始,发展之后,小提琴、钢琴、木琴强奏第一主题结束部分,大提琴在高音谱号上奏出下行旋律。之后小提琴重复早先长笛奏的主题(此次为#f小调),竖琴(泛音)和钢片琴奏出下行旋律,悲悯地在小调上结束。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小调—D大调-奏鸣曲式-4/4拍。在木管乐器的颤音引出后,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曲调为《工人们团结起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之后小提琴与长笛奏出快速联动的旋律。第一主题经过频繁转调后[1]
,第二主题先由小号奏出(以弦乐器暴风骤雨般的十六分音符转动为背景),然后由弦乐及木管乐奏出(小号伴奏)。低沉的大锣、大钹再一次响起,发展部在第二主题上开始了(bB大调。由弦乐、单簧管、长笛、圆号构成小阵容,不断默默思索着。乐曲再现部未完全重复,第一主题以赋格形式发展。弦乐、木管、钢琴终于奏出A音,引出异常鲜明的结尾,由钢管乐奏出庄严的和欢快的冲锋响声,鼓乐长鸣,全曲结束。
《d小调第五交响曲》其戏剧性、尖锐的弦乐跨度主题似乎预示着矛盾紧张的悲剧厮杀即将上演,然而从乐队深处浮现出一段歌咏旋律,如同从遥远年代飘来的神秘歌曲——那绝不是游吟诗人的调情歌谣,而是支离破碎、带有尖利、意外的变调与离调的高难度咏叹,发出受伤金丝雀喉咙里的颤音,随即转化为崇高、静思、几乎休止的音型缓慢流动,又意外地转变为一阵急速、阵雨、戏谑般的运动。随着交响曲的展开,孤独肖氏那分裂的古怪形象跃然出现:一半在充满猜忌和恐惧的古拉格群岛般的无情现实里漠然地戴着眼镜屏息静气逆来顺受,另一半却在抽象音响中尽情地质问、嘲讽、痛快淋漓地爆发灵魂的热量。
《d小调第五交响曲》没有像肖氏其后创作的几部交响曲那样在苏维埃作曲家协会内部掀起集体成员辩论,但由于官方现实主义反映论艺术观点向来认为无具体内容、无鲜明形象旋律的音乐十分可疑,结果导致大家的批评口径最终还是渐渐趋于严厉——著名作家亚历山大·法捷耶夫都能洞察秋毫地指出:“乐曲结尾部分听起来不像是指出了走向庆祝和胜利的出路,而似乎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进行惩罚和复仇。”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 -
1.Moderato [0:17:24.50]
02.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 -
2.Allegretto
[0:05:02.12]
03.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 - 3.Largo
[0:16:01.38]
04.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 - 4.Allegro non
troppo [0:09: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