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46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2023-03-12 12:03:59)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钢琴

文化

乐评

分类: 钢琴音乐、键盘音乐
专辑名称:The Complete Deutsche Grammophon Recordings cd45
钢琴家: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67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00289 483 5315

【第46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是阿格丽奇与阿巴多的首次合作,并从此开启了两位音乐大师几十年的友谊与无数精彩合作。阿格丽奇将女性主义带入钢琴协奏曲的领域,以两部以钢铁和前卫著称现代协奏曲,挑战历来属于男人天下的作品,这个录音呈现出本世纪钢琴乐派最艰深的一面,而阿格丽奇则成功地向全世界引领翘望的乐迷,证明了她足以与男性钢琴家匹敌的惊人技巧和控制力,这是这位女钢琴家的成绩,也是全世界女性的成绩。

==========
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一部。这部作品开始于1917年,最后于1921年完成。同年12月16日在美国芝加哥首演,作者本人演奏钢琴,斯托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这部协奏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民俗性与复调手法的结合,显示出作曲家创作个性的高度成熟。

第一乐章,行板-快板,奏鸣曲式。行板的序奏,开始由单簧管独奏奏出的悠扬的民歌风旋律,进入奏鸣曲式快板后,连续十六分音符急促进行的引子先由弦乐奏出,随之钢琴奏出响亮的充满生气的主部主题,音乐以充沛的活力铺陈展开并形成高潮。副部主题平易近人,但不乏幽默情趣,丰富的复调手法把这个主题装饰得有声有色。呈示部结尾处再次奏响序奏主题后,乐章进入激荡人心的展开部。展开部中赋格式的推进将音乐的情绪推至顶点。随后的再现部将前面的各种素材作了变化的回顾,钢琴华丽技巧的炫示令人兴奋异常。整个乐章最后在急促有力的强烈音响中结束。

第二乐章,小行板,变奏曲式。其主题柔美如歌,由长笛、单簧管在弦乐的和弦衬托下奏出,清澈明净,引人入胜。接续的五个变奏快慢相间,时而娇媚,时而粗野,时而安详宁静,时而热烈狂暴,对比丰富,变化万端。最后在庄重的气氛中结束全章。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回旋曲式。叠部主题具有跃动的节奏活力,由弦乐拨弦与大管的齐奏开门见山地引出,带有拉威尔式的某种性格。乐章最后以令人炫目的钢琴技巧将音乐推向高潮。这部协奏曲钢琴技巧的难度令人瞠目,但效果惊人,因而被人称之为“吃力而讨好的作品”。它已成为大钢琴家们争相演奏以显示自己高超技艺的20世纪经典钢琴名作之一。

==========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此曲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第一乐章,2/2拍,G大调,甚快板-行板-原速,奏鸣曲式。全曲在一声鞭响中开始,短笛轻快地奏出第一主题,钢琴的琶音和刮奏更增添了绚丽效果,开场就是一种繁忙、谐谑、带着很浓厚的市井氛围。随后渐强是小号等铜管的加入,更增添了气氛,喇叭声、汽笛声、幺喊声,仿佛是国际大都市早晨的景象,这不得不令听者联想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纽约、百老汇等的图景。随后,速度减慢,钢琴柔和的和声将乐曲带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具有布鲁斯风格,抒情、歌唱中带着迷惘和怅然,像是一个追随梦想的人从乡村初到国际大都市,经过了一个白天的兴奋,到了晚上,独自走在街头,看着街道上灯红酒绿,而自己却倍感迷失。钢琴在高音区的和弦和跑句很好地表现了都市夜晚流光溢彩的景象,而在中音区的咏叹又刻画出了浓郁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情。接下来管乐强奏,进入发展部。钢琴奏出绚丽的、爵士风格的旋律,华丽中是亢奋和不安。接下来,钢琴短暂的华彩后,直接进入再现部。这次第一主题由钢琴奏出,它是强有力的、是豁然开朗,仿佛迷茫之后的觉醒。接着,第二主题再现,它在竖琴和乐队间交织,竖琴则给人以思绪无尽的感觉。最终钢琴华彩,华彩乐段的旋律是非常优美的,它是那么凄婉、如歌,那么动听,是思乡者内心的独白,也仿佛是一线曙光。最后,钢琴渐强,从最高点一泻而下,进入终结部。终结部是由发展部浓缩而来,它的爵士风格更为突出,钢琴奏出鼓点般的、强有力的节奏,最终管弦乐队加入进来,随着钢琴的节奏渐渐交织、升华,最后在强奏中结束。

第二乐章,3/4拍,E大调,很缓慢的柔板,三部曲式。第二乐章紧接第一乐章的喧嚣、亢奋,但却是极为动听、迷人的一个乐章。这种对比,放到整部作品中来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像是一种思乡曲,它所包含的感情在第一乐章已经有所展现,但在这个乐章集中抒发。钢琴从左手伴奏进入,旋律一出来就立刻把人深深打动。这旋律与和声都非常简单、干净。左手伴奏音型是6/8拍,而右手的旋律是3/4拍,一方面旋律的悠长,另一方面,伴奏以像是踱步的速度行进,意境深远,绵长,像是秋天的午后在林荫道下漫步的那种温暖。颤音之后,钢琴只剩下左手的伴奏,而将旋律交给长笛、双簧管等部分,这部分充满了回忆感。当钢琴旋律再次出现时,奏出了另一支旋律,一开始是哀婉的,却在几次转调之后情感越来越充沛,在钢琴六连音的伴奏下进入一个高潮,像是向内心更深处的一种冲撞。然后进入再现部,也是这个乐章最扣人心弦的部分。由英国管奏出一开始的旋律,钢琴在高音区以32分音符的乐句衬托,像是午后的阳光透过叶已发黄的树林在地上洒落点点光斑那种光影斑驳的感觉,又像是一段真挚的内心独白。在钢琴的颤音中,第二乐章结束,有种余音绕梁之感。

第三乐章,2/4拍、6/8拍,G大调,急板,自由的回旋曲式。第三乐章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不好听”的乐章,但是却不可或缺。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但并不让人觉得有所遗憾。因为在那里,从第一乐章的不安到第二乐章的憧憬,情感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完整了。但这不作品不同,因为第二乐章是把第一乐章中的某些元素抽出来加以发展的,而并不是延续第一乐章的全部情感。第三乐章比第一乐章还要喧嚣,或者可以用“浮躁”一词。在第二乐章的沉静、冥想之后出现这样一个乐章,一下将人拉回现实这个繁忙的、物欲横飞的、庸庸碌碌的世界,让人听着这个乐章却情不自禁地想着前两个乐章中出现过的那种种情感。首先是乐队合奏,在小鼓急促的鼓点衬托下,铜管乐队急促的、喧闹的奏出序奏,奠定了全乐章的色彩基调。接着,钢琴奏出华丽的,托卡塔式的交替音型,乐队做装饰。它就是第一主题,听到它,联想到的就是汽车、喇叭、工厂等等景象。接着序奏再次响起,直接进入第二主题,以钢琴的和弦断奏开始,然后是各种音型的华丽展开,中间时不时地响起序奏的喧闹气氛,接着是第一插段,节拍转为6/8拍,旋律时而充满力量,时而像泄了气一样松软无力,像是作曲家内心的斗争。再接着是一个类似波尔卡舞曲的插段,它的和声怪诞而滑稽,在它的引导下,乐曲直接转入再现,第一主题在管弦乐和钢琴间互相交替,钢琴的装饰则更添加了华丽色彩,接着,第二主题则是木管乐队和钢琴为主体,它更加轻柔,仓皇的心灵终于可以歇一下了,但是钢琴随后渐强,坚定地继续前行。接下来是第一、二插段的再现,最后,钢琴渐强,全曲高潮,在最强音中结束。

【第46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1. 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 - 1. Andante. Allegro
02. 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 - 2. Andantino
03. Prokofiev / 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 -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04. Ravel / Piano Concrto in G major - 1. Allegramente
05. Ravel / Piano Concrto in G major - 2. Adagio assai
06. Ravel / Piano Concrto in G major - 3. Prest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