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3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2023-03-11 21:13:51)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交响乐

文化

乐评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专辑名称:The Complete Deutsche Grammophon Recordings cd33
歌唱家:芮妮·弗莱明(Renee Fleming,女高音)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2005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00289 483 5302

【第33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莱明合作,演奏马勒《第四交响曲》、贝尔格《七首早期歌曲》。这是2005年的现场录音。

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仍然保持着他们对马勒音乐的热忱,现场演奏相当有活力,富于变化、音色凌厉,速度也很自由,呼吸充满律动。阿巴多的第一乐章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几乎分秒不差,但却渗透了截然不同的意念。不安的速度,虚无、恐惧、不祥完全掩盖了宁静和童趣。阿巴多在了解这部作品的听众面前展现了很强的结构自觉,他强调了第一乐章和后三个乐章间的关系,增加了其中的种种可能性,而后三个乐章都有所体现,死亡之舞和墓碑前的幻影都分别解释了第一乐章中的情状。一切的宁静都仅仅是一种铺垫,并且对于听众来说,其中充满不详的暗示,伯恩斯坦用音色上的变化展示了这种预兆,而阿巴多则是通过速度,他的乐队声音依然如歌,但出现了巴比罗利所说的那种柔和与恐惧,两种完全不相干的表情融合到了一起。伯恩斯坦的变速让人有一种乐队飞翔起来的感觉,但有些破坏整体的气氛。第三乐章是这个录音其中最杰出的部分,阿巴多展现了超一流大师的水准,无论是对阿巴多抱有成见和偏执地认为他从前那个版本更好的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听听这个乐章。巴比罗利过分地慢,获得了抒情性,丧失了叙事动力。而阿巴多完全将其处理成了一首现代主义风格的混成曲,渗透了高雅的戏剧性,他对音乐情绪变化的控制相当纯熟,至少从前我并没有在这个漫长的柔板中听到过如此气象万千的声音。阿巴多的马勒远离浪漫主义。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莱明的唱法相当不俗,甚至很戏剧,特别是歌词第二段开始的部分,几乎到了诡异的程度,犹如死神降临。这基本是继伯恩斯坦用的童声后最不落窠臼的演唱。阿巴多的乐队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他戏剧化的处理让人想起了“荷兰人”中森塔的宣叙调。

==========
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作于1899-1900年。此曲是马勒交响曲中编制最小、时长最短的一部,较为温暖、乐观、精巧,某些乐段甚至有些古典乐派的风格。但依然有着相当强的原创性和马勒独有的特色,体现了他精巧的作曲技艺,尤其是对位法的应用。马勒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解说为:“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惊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而这部交响曲最后乐章的歌曲《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据《少年的魔角》中的《天堂装满小提琴》一曲而谱曲。

第一乐章,精致、从容地—非常闲适地,G大调,奏鸣曲式。以串铃和长笛声开头,营造了幻境般的气氛。阿多诺称这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 童话故事一般。第一主题温暖、天真,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上升的旋律,有着鲜明的维也纳特征。第二主题略为有些趾高气扬,但也同样散发着自然、平静的气息。在 发展部中,不同的动机混合在一起。其间加入了一段中国式的笛声(马勒对于东方文化十分感兴趣),随后又有低音强奏的险恶乐段,形成了梦境一样不断幻化的场 景,被形容为“一叠牌被洗乱”一般。然而动机都还可以辨识出来。在一个精致的休止过后,温暖的第一主题重现,并达到了欢快、闲适的高潮。该乐章在节 日一样的欢愉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悠闲的速度,不紧不慢地,c小调,谐谑曲,连德勒舞曲节奏。此乐章中的小提琴故意调高了一个全音,奏出安静却有些诡异的主题,使 得音乐产生尖利和戏仿的效果。之后又出现了奇特的拨弦声,以弦乐梦幻般的弱奏为背景。二者经过发展和重复,营造了马勒原本注释的效果:“死神跳起了舞,她 拿着她的小提琴乱拉一气,却把我们都引领向天堂。”结尾轻松灵巧,马勒称:“本来就不那么严肃嘛”。

第三乐章,平缓,略似柔板,G大调。这是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开头的主题显得镇静、优美,如同冥思一般;第二主题则极端悲恸、激动。尾声转 到E大调,预示了第四乐章的主题,然后突然变得激昂、热烈,在模进中乐团齐鸣,似乎打开了天国的大门。该乐章安宁、严谨、深刻,触及了马勒的灵魂所在。阿多诺如此形容:“把一切悲观气质抛开,长长的旋律线探索了美好故乡的静谧情怀,抚慰我们因世界的有限而造成的苦痛。”马勒称这一乐章“同时又笑又哭。”——据说写这一乐章时,马勒就想起自己的母亲的“含泪的微笑”,并说她“用爱解决并宽恕了一切的苦难”。1901年,关于第三乐章“神圣的欢乐与深沉的悲哀”,马勒又这样写道:“圣乌苏拉,最严肃的圣徒,在这崇高的境界中,也不由得嫣然一笑。她的微笑仿佛教堂中躺着的古老骑士的雕像,他们的手交叉在胸前,他们的神情安详,好像得到了上界的恩惠;庄严、充满福祉的平和;严肃、温柔美好的欢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性格;但它也有极深沉的悲哀时刻,此时人就想起尘世的生活,而欢愉也转变为激烈的冲动。”

第四乐章,非常满足地,G大调,女高音独唱歌曲《天国的生活》。此乐章虽然不长,却是全曲的中心,如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一般。该乐章以小孩的视角描述了天堂中的美好生活,其中既有稚嫩的快乐,也有小孩的野蛮和自私,但总之体现了马勒经历了坎坷、令人心碎的生活,在他极度敏感的心灵中依然有着对童稚和天真的追求。在给女高音的指示中,马勒写道“完全欢乐、童真的表达,毫无模仿的成分”。此乐章的E大调尾声,在温柔的弱音中结束,给人以“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受,足可与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的结尾相比。马勒曾这样描述末乐章的意境:“当人,心中怀着崇敬和困惑,问道:‘这究竟都是什么意思?’ 一个孩子就会拿第四乐章来回答他:‘这是天国的生活。’”

【第33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1. Mahler /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1. Bedachtig. Nicht eilen
02. Mahler /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2. In gema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03. Mahler /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3. Ruhevoll (Poco adagio)
04. Mahler / Symphony No.4 in G major - 4. Sehr behaglich 'Wir geniessen die himmlischen Freuden'
05.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1. Nacht
06.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2. Schilflied
07.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3. Die Nachtigall
08.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4. Traumgekront
09.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5. Im Zimmer
10.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6. Liebesode
11. Berg / Sieben fruhe Lieder - 7. Sommertage
12. [Applaus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