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辑】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DG录音全集》2018[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管弦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The Complete Deutsche Grammophon Recordings cd14
合唱团:柏林广播合唱团
演奏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92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00289 483 528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悲歌》、《第四交响曲》。《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
==========
《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a,作于187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最初的乐队作品之一,也是其风格的代表作,变奏多样,方正典雅,受到广泛的赞誉。但其主题并非海顿所作,来源依然不明。全曲包括降B大调的主题,8个风格各异的变奏,以及最后的终曲。
所谓海顿主题变奏曲,是勃拉姆斯根据海顿的一首管乐嬉游曲中的主题而作,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主题并非海顿所写,应称为“圣安东尼主题变奏曲”更为合适。健康明朗的情调,纯净明晰的色彩,庄肃的宫廷气氛,这首变奏曲,的确有着海顿的某些音乐性情。结合了海顿的温文尔雅,勃拉姆斯的含蓄深情更添了一分贵族的优雅和高贵。
第一变奏,稍微精神抖擞一点。将主题打乱,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低音的和弦与主题相同,而两个对位旋律同时进行,十分流畅。节奏轻快,由弦乐组成接主题,但主题被纷来的上行与下行乐句巧妙地装饰包围,其中三连音仿佛静夜中的潺潺流水。
第二变奏,有生气一些,转为入情绪较阴暗的小调,但节奏速度却加快,因此散发出些许悲壮激烈情绪,加上大量的切分音,听来颇有舞蹈的味道。
第三变奏,速度加快。抒情性格的第三段变奏有点忧伤,音乐色彩也变得黯淡,但事实上却大调。变好像回归到主题的意境,但旋律和节奏都有很大改变。整体有节韵的运动感,奏主题全部由8分音符构成,由弦乐群掌握著主要动机,长笛和短笛则不时以16分音符的轻快调子来丰富层次。
第四变奏,流畅的行板。第四段变奏节奏变成了3/8拍,流畅抒情、不疾不徐的旋律,听起来似曾相识且带点些微如泣如诉的感伤。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木管乐器的上升乐句穿插其间。
第五变奏,活泼的。第五段变奏是过门作用的短小的诙谐曲,重新把作品启动,原始主题已不明显,呈现的是新的元素,不过从乐句中仿佛有些贝多芬谐谑曲的意味。
第六变奏,活泼的。开始于铜管乐器有些笨重的快乐乐句,节奏转回2/4拍,延续上一段变奏的诙谐、舞蹈色彩,主题以弦乐拨奏清晰地再现,法国号和小号把整体管弦色彩装点得更华丽。
第七变奏,斯文优雅地。节奏转为温柔优美的6/8拍西西里舞曲,又好像圆舞曲一般,是整首作品最令人惊喜的巧思安排,音乐衔接上最后一段变奏的弦乐开头。
第八变奏,不太急的急板。转回小调,充满回旋感的主题旋律,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维系下,流畅带点急促地进行着,木管群则反复过渡地搭配着,酝酿著进入终曲的气氛。长笛吹奏出灵巧的颤音和上下浮动的旋律,配合着其它乐器熟练的对位,十分精妙。
终曲是一首宏大的帕萨卡利亚舞曲,速度回到行板的终曲,绚烂庄严,是整首作品最精华的一段。由主题低音部分的一个五小节固定音型衍生而出。一开始先在低音部分出现(乐队版的低音弦乐部),然后渐渐进入高音区。之后是一个小调插曲,在逐渐引出齐奏之后,骤然转到大调,重现主题。在乐队版中,主题由木管乐器带入,承接先前蓄积的充足能量,由弱起渐强地势放出来。由弦乐主奏胜利的曲调,此时木管乐器则用上下跳动的音阶加以装饰。低音管坚持的顽固低音,预示了《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最后三角铁的牵引之下,各乐器声部层层堆叠成的高潮结束在最强音上。
==========
为合唱和乐队而作《悲歌》作品82,作于1880年,乃为悼念伟人、勃拉姆斯的友人费尔巴哈而作。此作根据德国作家席勒的诗篇谱成,内容是关于希腊神话中爱神阿佛洛狄忒之子的死亡。
==========
《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作于1885年。此曲与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部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此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此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此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此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洋溢着淡淡伤感的乐章,
寂寞的情怀,呜咽般的哀诉,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E大调,6/8拍子。很多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虽然将本乐章写得古老而晦涩,可是旋律所表现出的凝重、沉静的美感,却决非其他交响曲可与之比拟。简朴而沁人心脾的柔美主题,仿佛描绘了仲夏夜里的美梦。
第三乐章,谐谑曲,C大调,2/4拍。充满着不可遏止的欢乐,生机盎然,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沸腾之感,那气势磅礴的气氛,极像一首狂热的乡村舞曲。
第四乐章,G大调,3/4拍。本乐章是全曲的高潮。乐章主题在“固定低音”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变奏,乐队的木管组和铜管组一齐奏出庄严、宏伟的和声旋律。本乐章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各种悲哀、绝望、愤怒以及骚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结局。这一悲剧结尾反映了一种"宿命论"的影响,表现出勃拉姆斯内心的苦恼与孤独。
专辑曲目:
01.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oseph Haydn
Op.56a
02. Brahms / Nanie Op.82
03. Brahms /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1. Allegro non
troppo
04. Brahms /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2. Andante
moderato
05. Brahms /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3. Allegro
giocoso
06. Brahms /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