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2014[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钢琴文化乐评 |
分类: 钢琴音乐、键盘音乐 |
专辑名称:Recital No.IV - Bach, Beethoven, Schumann, Brahms
演奏家: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41-1957、伦敦、米兰
发行公司:Praga Digitals
唱片版本:奥地利版SACD
唱片编号:PRD/DSD 350095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第四辑,收录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四部作品:1、1941年6月在米兰录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2、1948年10月26-27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三录音棚录制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3、1957年5月12日在伦敦演奏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的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是一位传奇的意大利钢琴家,拥有庞大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到浪漫主义作品,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都被米凯兰杰利精彩地展现。米凯兰杰利的录音虽然不多。但他独特的触键、柔韧的音色、纯粹的风格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也是他被乐迷尊称为“米神”的原因。
===============
巴赫/布索尼
《恰空》钢琴版,改编自《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第五乐章。此曲是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复调音乐形式,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这首作品渗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杰出复调创作功底,展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和声基础上创作复调的精湛技巧,这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较强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后辈之秀——著名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作曲家布索尼在巴赫的原作基础上将这部小提琴作品成功地改编为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积累和创作气质,将大量表情术语、和声等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隽永瑰丽。
===============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部,作于1795年。此曲朝气蓬勃、刚毅辉煌、勇猛精进,洋溢着勤奋自强、力行不怠的气概,自始至终充满欢乐。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术、作曲技巧、内在精神方面均日积月累,所取得的成就在这部奏鸣曲中一展风采,华丽和广泛的表现力比比皆出。曾有人认为这部奏鸣曲与贝多芬九年后创作的著名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意境相通。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如号角在轻声召唤,情绪兴高采烈、如沐春光,展示得十分华丽灿烂。一段优雅的小调乐句承接其后,熠熠如流火一般。安静喜悦的第二主题出现,充满幻想,逐步回归至第一主题热烈的氛围。第三主题以琶音开启,转到强劲的上下行音阶从而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开始,第三主题琶音音型几番变化,由略带不安扩展为心潮澎湃,音流大幅度起伏。接着第一主题的号角动机登场,在多次变化中进一步展现其昂扬威武的特性,令人印象深刻。随后这个动机从高音下降后引出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所有主题的规模均有扩展,并融入装饰音符。当第三主题琶音音型出现后,音乐以一记强音进入尾声。尾声出现一段富有特色的分解和弦琶音,之后是绚丽的华彩乐段。稍缓之后,第一主题号角动机回想,最终以突然增强的上下行音阶强有力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A段主题以切分节奏开启,悠然的旋律如皓月当空般清朗,思绪随着拂面的清风缓缓飘移。B段主题以小调出现,连绵不绝的分解和弦之上有两个音调缠绵对话,猛然的重音又传递出一阵浩然之力。A段主题第一次重现,在结尾处亦以很强的力度奏出切分动机。C段主题是B段主题的大调性变奏,尽显出细腻柔和之感。A段主题第二次重现,添加了一些活泼个性,并再次强调了刚与柔的对比。结尾于华美中渐趋平静。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采用了卡农结构,轻巧灵动的乐思纷至沓来,如同各种幻影在眼前交错穿行。主题动机在中间略有展开,并以重音和弦构成小结尾。第二段延续第一段氛围,主题转入小调,由快速的三连音琶音构成,以稳定的顿音作支撑。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主题。在几个重音后乐章即以慢慢消失的尾奏结束,如同渐渐远去的舞蹈,抑或是平息了的心灵冲动。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三段曲式。整个乐章生气勃勃、情绪开阔,贯穿了八六拍三连音节奏。第一段主题开始以断奏节节上升,随之露珠般透亮的音色汩汩而来,汇聚成奋进的音流,展现出一派狂欢场景。第二段主题以宽广舒展的特性作对应,平和的旋律之下三连音显露出抑制不住的活力。第三段对第一段主题进行变奏重现和展开,旋律伴随颤音出现十分地绚丽,激动、热情、英勇的气势有增无减。在一个稍缓之后,结尾出现八度音程的强奏,戏剧般地结束。
==============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此曲是完全作为音乐厅的音乐会之用,演奏效果辉煌,是一部炫技性作品。共28段变奏,此曲被视为挑战李斯特的炫技之作,除了高难的炫技演奏外,依然有着勃拉姆斯式的伤感情怀。勃拉姆斯喜欢变奏曲,这也是他倾向于古典形式的证据。
以勃拉姆斯典型的作品而言,这二十八首变奏曲一反常态的相当炫技,勃拉姆斯在出版时也干脆直接把这部作品标题为“写给钢琴的练习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这部作品以感情的诠释与对技巧要求的严苛闻名,作家David
Dubal形容这是“钢琴作品中的传奇;而且技巧艰涩”、“最困难而细致的钢琴作品之一”。克拉拉·舒曼则因为这部作品的艰涩而形容它是“女巫的变奏曲”。这部作品分成上下两册:Book
I(Op.35/1)与Book
II(Op.35/2),两本开头都重复一次主题本身,接着才是各十四首变奏。最后一首则都是最艰涩的华丽变奏。
专辑曲目:
01. J.S.Bach / Chaconne from Partita No.2 in d minor for solo
violin BWV1004 (arr. Ferruccio Busoni)
02.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3 in C major Op.2 No.3 - 1.
Allegro con brio
03.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3 in C major Op.2 No.3 - 2.
Adagio
04.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3 in C major Op.2 No.3 - 3.
Scherzo. Allegro
05.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3 in C major Op.2 No.3 - 4.
Allegro assai
06. Schumann /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 1. Allegro.
Sehr lebhaft
07. Schumann /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 2. Romanze.
Ziemlich langsam
08. Schumann /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 3.
Scherzino
09. Schumann /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 4.
Intermezzo. Mit groBter Energie
10. Schumann /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 5. Finale.
Hochst lebhaft
11.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
Theme: Non troppo presto
12.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
Variations I-VIII
13.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
Variations X-XII
14.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I.
Variations I,II
15.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I.
Variations V-VIII
16.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I.
Variations X-XIII
17.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I.
Variations III, IV
18. Brahms /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Book I.
Variations XIII, 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