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录音】卡洛斯·克莱伯《贝多芬-第六交响曲》2003[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Beethoven - Symphony No.6
演奏乐团: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
指挥:Carlos Kleib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地点、时间: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1983.11.7
发行公司:Orfeo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C600031B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1983年11月7日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演出实况录音。这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唯一录音版本。
该版本原母带是巴伐利亚乐团所有现场录音档案中,唯一一张因尘封太久导致母带受损而迟迟无法面世的录音。所幸的是卡洛斯·克莱伯之子尚保留此受损母带之备份,经过录音工程师仔细地调校后才得以将此失落近20年的传奇版本重现。全曲的指挥风格独树一帜,充分展现了卡洛斯·克莱伯的指挥艺术。演出最后长达约四分钟的掌声中,可以感受到该传奇版本的魅力,仿佛将所有观众导引到田园般宁静致远的境界,而忘了置身于音乐厅内。
===========================
《F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8,贝多芬虽然并不是第一位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曲家,但他确实在1808年的《田园交响曲》中,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新语言,将音乐转化为图像,让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竞相模仿,也让人以为贝多芬真的是第一个用音乐捕捉布谷鸟叫声和夏日暴风雨声的作曲家。贝多芬造访乡间时的愉快回忆,影响了后世许多交响曲,比如:柏辽斯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门德尔松的《苏格尔山洞序曲》;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出自《齐格弗里德》的《森林的呢喃》;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马勒的《第六交响曲》。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管弦乐的色彩和组织上,《田园》可说是贝多芬最具前瞻性的作品:作曲家以声音(而不是调性关系)为组织乐曲的原则,开创了音乐印象主义的先河。
贝多芬知道,过分刻意或着实地以音乐描述风景,注定会失败。因此除了少数例外,他尽量避免使用单纯的音效,而着重于以音乐唤起那些让他联想到自然环境与自然本身的音乐性——她变化的节奏、她的丰富、她的力量,她让人惊异的能力——的心灵状态。
贝多芬的确把此曲的五个乐章都起了描述性的小标题:“抵达乡间时的欣喜之情”,“小溪旁的景色”(配合着夜莺、鹌鹑和布谷鸟的叫声),“村民的欢乐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快乐和感激”。尽管这些描述与自然界的声音有关,但这首交响曲并不是要讲故事,只是要召唤出一连串的情绪而已。
这首曲子和《第五交响曲》遵守相同的基本前提,只是后者的超越主题被一种救赎感取代,而且追求的方式不是奋斗而是回归自然。这里没有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动荡不安,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音乐对话,贝多芬似乎乐意安憩在一系列的调区里,而时间也停止运行。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他跨越了三个调区,而不是传统的两个调区,扩大了和声的规模,使调性关系更为开放,不会那么两极化。有别于古典乐派的活力充沛,目标明确;如此一来,他扩张了交响曲的时间架构,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新表现领域的大门。
专辑曲目:
01. 1. 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8:34.42]
02. 2. Szene am Bach. Andante motto mosso
[0:12:19.01]
03. 3. 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Allegro [0:02:48.61]
04. 4. Gewitter, Sturm. Allegro
[0:03:30.27]
05. 5. Hirten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uhle nach dem Storm.
Allegretto [0:08:27.01]
06. 6. (Aplaus)
[0:03:50.44]
07. Data Track
[0: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