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音乐】齐夫拉《1956-1986年录音室录音全集(26)》2021[FLAC+CUE/整轨]

(2022-11-21 14:00:36)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钢琴

文化

乐评

分类: 钢琴音乐、键盘音乐
专辑名称:The Complete Studio Recordings 1956-1986 cd26
钢琴家:乔治斯·齐夫拉(Georges Cziffra)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
录音时间:1956-1961、巴黎
发行公司:Erato、华纳唱片
唱片版本:德国纸盒版
唱片编号:0190296729249

【古典音乐】齐夫拉《1956-1986年录音室录音全集(26)》2021[FLAC+CUE/整轨]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齐夫拉1960-1968年在巴黎录制的,收录了他演奏的吕利、克雷布斯、斯卡拉蒂、C.P.E.巴赫、达坎、库普兰、拉莫、贝多芬、舒伯特、胡梅尔、门德尔松、肖邦、勃拉姆斯、舒曼、格里格、德彪西、法雅、拉赫玛尼诺夫、巴拉基列夫的钢琴独奏作品。

==========
《d小调回旋曲式的加沃特》,这首乐曲的作曲者到底是谁,是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首乐曲的作者是法国巴洛克作曲家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年11月28日-1687年3月22日),一般以《Gavotte en Rondeau》为曲名,是出自于吕利的《皇家芭蕾舞节选》,为大键琴所做。

《降E大调布列舞曲》,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约翰·路德维希·克雷布斯(Johann Ludwig Krebs,1713年10月10日-1780年1月1日)的作品。克雷布斯被认为是伟大音乐家J.S.巴赫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曾有传言称巴赫将克雷布斯比作“小溪里抓到的唯一一只小龙虾”,因为在德语中Bach是“小溪”的意思,而Krebs则有“虾蟹类动物”的含义。克雷布斯活跃的年代,正值欧洲音乐从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但他那与老师巴赫接近的创作风格偏向于保守,所以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他在世时,作为作曲家几乎从来没有获得认可,一生没有被委任过任何作曲的工作。尽管如此,他仍然创作了包括管风琴曲、宗教合唱曲、协奏曲和室内乐在内的不少作品。

《C大调键盘奏鸣曲》Kk.159、《A大调键盘奏鸣曲》Kk.113,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年10月26日-1757年7月23日)的键盘作品。D.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从他的作品至今仍活跃在当今的音乐会中便可得到证明。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折射出前古典时期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他的创作风格涉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民间音乐,以及某些舞曲和歌曲体裁,他在古钢琴演奏技术上的革新延续在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钢琴音乐作品中。

《b小调小行板》,德国作曲家、羽管键琴家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年3月8日-1788年12月14日)的作品。C.P.E.巴赫是J.S.巴赫的次子,也是最有名的一个儿子,他不满足于父亲作品中常用的复调写作方式,对纯对位表示蔑视。他的作品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意义。其精华在于趣味高雅和精致洗练,对键盘乐器的表现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惊人的即兴演奏技巧。作为演奏家,以技巧准确、音色优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称。C.P.E.巴赫的交响曲、协奏曲、键盘乐奏鸣曲等作品,对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发展、完善有重大影响,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先驱。

《布谷鸟》,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路易-克劳德·达坎(Louis-Claude Daquin,1694年7月4日-1772年6月15日)的作品。达坎的作品追随库普兰和拉莫的风格,多装饰音而缺乏创新,但有些乐曲,表现手法纯朴自然,符合当时法国音乐的“返朴归真”的倾向。这首《布谷鸟》选自达坎的《键盘小品集》,1735年出版,是题献给当时法国的一位贵族小姐的。整套作品分了四部组曲,一共包括了28首键盘小曲,《布谷鸟》是里面的第16首。作品之所以叫“布谷鸟”,是因为里面的三度音,欧洲的作曲家在描写布谷鸟,也就是杜鹃的时候,会很习惯用三度音,达坎这样,贝多芬也这样,因为欧洲大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就是三度的音程。

《嘀嗒钟》又译“快乐的铁匠”,法国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最伟大的羽管键琴演奏家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年11月10日-1733年9月12日)的作品。库普兰被称为法国键盘音乐之父,巴洛克时期重要的艺术家。他的大键琴曲以华贵典雅著称,体现出法国18世纪初精巧纤细的洛可可式风格,经常被赞誉为“高贵的”、“温柔的”、“有教养的”、“诗一般的”、“华丽的”。他对巴赫曾有很大影响。他还把科莱里的三重奏奏鸣曲形式引入法国,使器乐表达因融人其独特的感受能力而更具色彩感。后来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都给予他像圣人一般的赞誉,称他具有“法国音乐气质的最纯粹和最典型的表现”。这首《嘀嗒钟》,F大调,2/2拍,回旋曲式。选自1722年所作的《羽管键琴曲集》第十八卷。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小品,左手不断在右手上方来回跨越,轻盈地奏出强弱分明的音符,就像是模仿闹钟“嘀嗒,嘀嗒”的响声,又像是铁匠挥舞着手中的锤子,敲打出愉快的节奏。

《铃鼓舞》,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年9月25日-1764年9月12日)的钢琴小品。《铃鼓舞》采用典型的古回旋曲式,选自拉莫的《古钢琴曲集》第二部,音乐通俗易懂、结构短小简洁、旋律欢快活泼、节奏热烈鲜明,富有歌唱性。此曲用古钢琴模仿打击乐器铃鼓的声音,体现了强烈的舞蹈性与色彩性。

《致爱丽丝》,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的钢琴小品。贝多芬不但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他的音乐还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及开源之作。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乐圣”。《致爱丽丝》作于1810年4月27日,在贝多芬生前未公开发表。此曲为a小调,3/8拍,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A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降D大调军队进行曲》D733,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作于1822年。此曲是为钢琴而作的四手联弹作品,后改为独奏作品。除了具有一般进行曲的典型节奏,更富于引人入胜的优美旋律,清新自然的和声织体和色彩斑斓的转调手法,“舒伯特风格”十分明显,这一切使得它成为通俗钢琴曲中出类拔萃的不朽之作。乐曲描写了士兵行进时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士兵的场面。开始的序奏模拟军号和军鼓的节奏,主题旋律轻快行进,逐步变得生气勃勃、威武雄壮。中段旋律柔和抒情,气氛和缓,描绘了民众对行进的军人表示欢迎和致意。第三段回到雄壮的进行曲,随后有力地结束。

《降E大调回旋曲》作品11,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年11月14日-1837年10月17日)的作品。胡梅尔的音乐风格精致典雅,富于装饰性,有多样的半音变化,曲调比较丰富,对浪漫派音乐家肖邦、李斯特等人都有影响。胡梅尔在世时声誉甚至超过与他同时代的贝多芬,因为他作为钢琴演奏家活动极频繁而且演出地域广阔,他的演出足迹几乎遍布欧洲,从俄罗斯到英国,人们都聆听过这位钢琴演奏大师的精彩表演。他的创作在当时也很流行,他从莫扎特那里继承来精致优美,欢乐的青春萌动经过精心修饰,很能代表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胡梅尔的音乐曲调丰富,旋律和配器都表现出完美的技巧,音乐流畅、织体清楚,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海顿、莫扎特、萨列瑞传给他的技艺都被他圆熟地运用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那些亲切感人的音乐却渐渐被人们遗忘,在一些史话类的音乐文献里会经常出现胡梅尔的名字,只是谈到他的音乐活动、演出和教学,却很少谈他的作品。究其原因,评论家们认为他那些精心修饰的音乐缺乏思想深度,他不像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把音乐主题发展得丰富深厚,不易深入人心,所以容易遭到时间的淘汰。

《e小调谐谑曲》作品16,德国犹太裔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的作品。

《C大调无词歌》(纺纱之歌),选自《无词歌》第六卷,作品67第四首,门德尔松作于1845年,6/8拍子,三部曲式。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其伴奏中描绘出纺车的声音,曲趣明快,犹如鲜丽的五月晨光,使人仿佛看见一位纺织少女,坐在五月的晨风中活泼地摇晃着她的纺车。

《A大调无词歌》(春之歌),选自《无词歌》第五卷,作品62第六首,门德尔松作于1844年,2/4拍子,三部曲式。这是门德尔松无词歌集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乐曲的第一段为两个乐句,歌唱性的主题圆润而洒脱,富于弹性。它以小行板的速度起伏于高声部,其他声部在清澈的和声中作琶音式的装饰伴奏,加上踏板的运用,造成了纯朴的春之意境。

《降E大调夜曲》作品9第二首,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耶夫人。此曲为回旋曲式,行板在左手伴奏下,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华彩咏唱。哈聂卡认为,此曲应以“纯粹的触键。”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作品64第一首,肖邦作于1846年。此曲因乔治·桑当时养的一只小狗,喜欢追逐自己尾巴而团团转,肖邦应乔治·桑要求而作,呈献给德费努彼特卡伯爵夫人。3段体,主旋律以回旋形态出现,中段使用甜美徐缓的旋律,与第一段的速度形成对比。

《E大调练习曲》作品10第三首,肖邦作于1832-1836年间。它的曲调优美速度徐缓,但又是一种触键练习,乐曲具有深刻的含义。有一次,肖邦听他学生古特曼弹奏这首练习曲后,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国!”这句话使后人对 他的这首练习曲有了开锁的钥匙,作曲家是怀着思念祖国之情而写出这支曲子的。肖邦本人认为:比E大调练习曲更美的主题他是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一首发自心灵深处的哀歌。朴素的和声 、“风笛式”不断重复的低音,都显示出它的民间色彩。中段情绪起伏,带有戏剧性,使抒情的主题显得更为突出。

《降b小调前奏曲》作品28第十六首,肖邦作于1836至1839年间。火热的急板,2/2拍。这是肖邦的前奏曲中,很少见的以音阶为主题素材而作成的乐曲,有着很难的技巧。开始是六个强和弦,经过短暂的停顿,在钢琴高音部用十六分音符奏出急躁的音阶性的主题,低音部则是清脆热情的回旋节奏在支持。主题连续了十六小节,再经遇反复,伴奏的节奏则以八度音来强调。在高潮部分左手摆脱了节奏的援助,变为沸腾的分解和弦。最后由双手的上升齐奏引出尾声,突然终止。

《降A大调圆舞曲》作品39第十五首,勃拉姆斯作于1865年。此曲有兰德勒舞曲性格,是他的圆舞曲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梦幻曲》选自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作品15第七首,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作于1838年。此曲是《童年情景》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蝴蝶》选自《抒情小品》作品43第一首,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作于1886年。A大调,优美的快板。《蝴蝶》的主题并不强调旋律性,而是一个造型性的主题。由大跳、半音上行与和弦分解三种因素共同组成,描绘蝴蝶飞舞的各种形态,准确而又传神。乐曲非常生动、精致,蝴蝶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是格里格的创作中运用音响造型非常成功的范例之一,充分展示了他作为钢琴作曲家的魅力。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选自《前奏曲》第一册第八首,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作于1909-1910年间。此曲是《前奏曲》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乐曲短小抒情,清新、恬静、优雅而充满活力。曲中所描述的少女形象活灵活现,她的内心世界也不是神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犹如少女歌唱的清晨那样质朴、温暖,沐浴着阳光,充满着光明和幻想。

《火祭舞》选自舞剧《魔法师之恋》,西班牙作曲家曼努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1876年11月23日-1946年11月14日)作于1915年。此曲神秘而充满动态美感,在一片躁动中响起具有西班牙民间风格的热烈舞蹈节奏。

《g小调前奏曲》作品23第五首,俄国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作于1892年。此曲中融入了俄罗斯的社会背景和民族元素,整部作品在旋律上并没有欢快和忧伤的情感,而是一种坚强、激昂的情感表达。这是一首非常大气且节奏特点快速的曲子,前后情绪饱满、节奏激昂澎湃,首部和中部有着鲜明的对比,这也反应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部前奏曲时内心的情感起伏,整首乐曲都表达着一种激昂、霸气。

《降D大调东方幻想曲“伊斯拉美”》作品18,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米利·巴拉基列夫(Mili Balakirev,1837年1月2日-1910年5月29日)作于1869年。《伊斯拉美》的主部主题,就是采用了高加索山脉北部地区十分流行的民间舞曲。这是属于“列兹金卡”舞曲中的一种,速度快而带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并具备浓烈的伊斯兰音乐的音调。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的中段旋律,是流畅抒情的鞑靼风格音调。在钢琴演奏技术的运用上,明显具有李斯特式的各种表现。由于主部乐段采用了托卡塔的表现形式,因此与李斯特某些超技练习曲同样有辉煌的演奏效果。音乐风格则是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音乐。中间段行板的主题是典型的东方式抒情、幻想的音调。此曲是巴拉基列夫的代表作,具有高度艺术性、高度技巧性并对“五人团”的“东方风格”有重大影响。乐曲的演奏难度巨大,很多钢琴家都把录制这首乐曲作为一种挑战。

【古典音乐】齐夫拉《1956-1986年录音室录音全集(26)》2021[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齐夫拉《1956-1986年录音室录音全集(26)》2021[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1. Lully / Gavotte en Rondeau in d minor    [0:02:21.52]
02. Krebs / Bourree in E flat major    [0:01:22.63]
03. Scarlatti /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Kk.159    [0:02:22.47]
04. Scarlatti / Piano Sonata in A major Kk.113    [0:03:19.30]
05. C.P.E.Bach / Andantino in b minor    [0:03:48.63]
06. Daquin / Le coucou    [0:01:51.52]
07. Couperin / Le tic-toc-choc, ou Les maillotins    [0:02:39.60]
08. Rameau / Tambourin    [0:01:34.56]
09. Beethoven / Fur Elise, Bagatelle in a minor WoO 59    [0:03:39.09]
10. Schubert / Marche militaire in D flat major D733    [0:05:17.70]
11. Hummel / Rondo in E flat major Op.11    [0:04:38.02]
12. Mendelssohn / Scherzo in e minor Op.16    [0:02:09.14]
13. Mendelssohn / La fileuse, Song without Words in C major Op.67 No.4    [0:01:45.67]
14. Mendelssohn / Spring Song, Song without Words in A major Op.62 No.6    [0:03:05.25]
15. Chopin / Nocturne No.2 in E flat major Op.9 No.2    [0:04:18.10]
16. Chopin / Waltz No.6 in D flat major Op.64 No.1    [0:02:02.09]
17. Chopin / Etude in E major Op.10 No.3    [0:04:22.11]
18. Chopin / Prelude in b flat minor Op.28 No.16    [0:01:07.43]
19. Brahms / Waltz in A flat major Op.39 No.15    [0:01:37.57]
20. Schumann / Traumerei (Kinderszenen Op.15 No.7)    [0:03:00.67]
21. Grieg / Butterfly (Lyric Piece Op.43 No.1)    [0:02:11.30]
22. Debussy /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Preludes Book I: No.8)    [0:02:40.60]
23. Falla / Ritual Fire Dance    [0:03:29.30]
24. Rachmaninov / Prelude in g minor Op.23 No.5    [0:03:44.62]
25. Balakirev / Islamey: An Oriental Fantasy in D flat major Op.18    [0:08:32.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