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辑】巴克豪斯·迪卡录音全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二辑)》4CD.2019[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钢琴文化乐评 |
分类: 钢琴音乐、键盘音乐 |
专辑名称:Beethoven - Piano Sonatas Vol.2
钢琴演奏:Wilhelm Backhaus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录音时间:1958.9-1969.4、日内瓦、Victoria Hall
发行公司:Decca
唱片版本:奥地利纸盒限量版
唱片编号:483 4974/75/76/77
Beethoven.Piano.Sonatas.Vol.2.cd1.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516649476-eb3582?p=626386
Beethoven.Piano.Sonatas.Vol.2.cd2.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516649949-e4bae7?p=626386
Beethoven.Piano.Sonatas.Vol.2.cd3.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516650977-315a02?p=626386
Beethoven.Piano.Sonatas.Vol.2.cd4.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516651553-3ef302?p=626386
(访问密码: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4CD专辑是钢琴家巴克豪斯《迪卡录音全集》的第十四辑,收录他于1958-1969年录制的贝多芬17部钢琴奏鸣曲。这个立体声录音跨度长达11年,直至大师辞世都未能完成,仅仅缺少了的《第29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作品106。
==========
《D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作品28,作于1801年。此曲一改激进的音调,使用质朴清新的风格描绘了乡间的美景,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作品出版时由出版商为之冠名为《田园奏鸣曲》。对于大自然,贝多芬有一种对神祗般的崇敬。宽广的田野森林、溪水反射的阳光、草地散发的清香、牧童身影以及乡村舞蹈等莫不令他着迷,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七年之后,贝多芬又写出了更为著名的《田园交响曲》。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低音区为轻快的弱奏,高音区为柔和的附点节奏跃动,二者和谐地铺开,展现出美好的田园场景。经过一段明亮流畅的过渡乐句后,三拍子的第二主题安稳出现,充满阳光的抒情旋律从低音区上升至高音区,有如旭日普照,不时穿插鸟儿翻飞般的琶音。第三主题是活跃的动力十足的三拍子断奏,以此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第一主题装饰了灵动的快速音符,在不同调性上下翻飞,强弱变换,呈现多样色彩,情绪激荡热烈。平静后第三主题动机像是欲言又止,在一个休止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旋律华丽,情绪饱满。尾声以第一主题动机构成,柔和而优雅地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低音部铺陈断奏音型,高音部旋律为一支质朴的民歌主题,以行进方式娓娓道出,如同在乡间小路轻松愉快地漫步。中间对比段落在高音区向上蜿蜒,好似情绪产生一丝波动,后又平静下来继续行走。第二段主题是情绪明亮的跳跃旋律,十分优美,强弱对比的节奏显露出俏皮和快乐。第三段对第一段主题进行变奏再现,加入了绚丽的琶音音符,表情上也更显激越,仿佛纷乱的思绪难以清理。尾声把两个主题动机相融合,略带感慨地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先由四个音符由高至低大幅下降,而后的三拍子动机描绘出游戏喧闹的场景。第二段主题低音区密集地连奏,高音区以活跃急速的切分小调动机作对应。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主题后结束。
第四乐章,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为ABACABA。呈示部主题A在低音区烘托下轻快明朗地奏出,后转至快速的音流,很像是从牧歌旋律延伸到乡间舞蹈,传达出喜悦祥和的情景。主题B模仿主题A,在高音区灵动秀气地行进,并以热烈欢乐的气氛结束。接着是主题A第一次简要重现。展开部主题C是一段充满活力的圆舞曲,以赋格形式层层展开,在你追我赶之中逐渐地从沉静冥想嬗变到铿锵磅礴,欢腾的气势弥漫开来。再现部主题A和主题B变化重现,音色显得五彩斑斓。尾声是主题A动机变奏,精巧的跳音不断密集形成华彩乐句,随后迅疾的急板旋律带至有力的结束。
==========
1802年,贝多芬完成了编为作品31的三部钢琴奏鸣曲(第十六至第十八)。这是三部各具特色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的钢琴音乐越来越个性化和新颖化。彼时贝多芬曾表示“对过去的作品感到不满意,今后要朝新的方向进行。”因而处于过渡期的这三部钢琴奏鸣曲表明贝多芬逐步拥有了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的自由之路上正走向辉煌的巅峰。
《G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作品31第一首,富有天真烂漫的性格,技巧华丽,又不乏宏伟磅礴的气势和惯有的英雄情结,戏剧性对比十分出色。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由快乐的下行音符起步,引出坚定的和弦顿音,二者以不同的力度和音区多次展示,交织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热情。第二主题带有鲜明的民间特色,低音伴奏极富动感,高音旋律明朗率直,情绪欢快,并有一段转调扩充。随后在第二主题动机节奏的基础上呈示部结束,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着力变化第一主题。先是以强弱对比的方式不断强调和弦顿音动机,后又大幅度铺陈下行音符动机,形成铿锵激昂、翻江倒海之势。平静后又出现微弱的钟声,展现出一个遥远的境界。再现部简要重现呈示部内容,情绪上更加趋向英勇慷慨。尾声再次涌现热烈的第一主题动机,最后在一系列休止中优雅结束。
第二乐章,温雅的柔板,三段曲式。第一段在低音断奏之上,高音区以颤音开启了优美的歌谣主题,犹如花腔咏叹调般的炫丽。这个主题第二次呈示时先在低音区流动,高音区以装饰琶音对应,随后高音区接奏。接下来是断奏动机登台,经历几次调性转变,过渡之后歌谣主题变奏重现,轻盈如繁星点点闪烁在夜空。第二段主题色彩转暗,似有乌云遮掩,周遭一片朦胧。突发的强奏和敲击结合快速音符流动,带来了一丝不安和慌张。第三段阴霾散去重归晴朗,变化重现第一段歌谣主题,更多的装饰音加入散发出华美的光芒。尾声再次出现颤音,继续着歌谣主题的动机扩展,最终平静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为ABACABA。呈示部主题A又如一首民间小调,纯朴柔和之中含有一些诙谐。类似第二乐章的写法,主题A第二次呈示时也在低音区流动,高音区以装饰琶音对应。主题B由密集的三连音曲调构成,展示出奔腾的动力。随后在主题A第一次重现时,这个三连音动机又在低音部陪伴,构成和谐的重奏。展开部有两个曲调:主题A以卡农结构进行变奏,主题B以转调方式进行变奏。二者鲜明地穿插展示,互为补充,造就了蓬勃的气势。再现部主题A和主题B变化重现,由于移高了曲调显得音色十分亮丽。尾声主题A动机渐渐延缓下来,随即在低音部产生颤音,极速渐强后热烈结束。
==========
1802年,贝多芬完成了编为作品31的三部钢琴奏鸣曲(第十六至第十八)。这是三部各具特色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的钢琴音乐越来越个性化和新颖化。其中创作于夏季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作品31第二首是最富有美妙诗趣灵感的作品之一,它成熟的音乐风格传递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贝多芬中期创作里程碑的意义。贝多芬的学生曾请教老师这部作品的含义,贝多芬回答说:“请读一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暴风雨奏鸣曲》的别名由此而来。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暴风雨》中的主人公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历经磨难最终胜利的经历,表达了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贝多芬写作《暴风雨奏鸣曲》的时候,正是耳病逐渐加重,个人生活遇到困难挫折,产生精神危机的时候。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在生命最脆弱的某一刻,贝多芬突破了自己内心痛苦的藩篱而涅盘重生。
第一乐章,广板转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有一段序奏,徐缓的召唤动机与不安的、急忙诉说动机相对比,戏剧性气氛随之而生,经过模进过渡进入第一主题。第一主题低音威严,高音柔弱,中间又加进了急进的三连音,戏剧性气氛愈演愈浓。第二主题是高音区焦灼急切的音调,犹如悲切的呼唤。而第三主题切分重音则给人以跌跌撞撞奔跑的印象。随后在第二主题动机变奏之中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先出现序奏中召唤动机,带来短暂的静谧。突然第一主题动机闯入,几经变换,如激烈的暴风雨倾盆而下,击碎一切的力量不可阻挡。第二主题在低音区变化出现,暴风雨逐渐停歇,只剩下凋零和凄凉。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序奏在召唤动机和诉说动机之间插入一段无奈的咏唱,在静场间立现孤独。渐强之后,第二和第三主题重现。尾声紧迫的氛围松弛下来,在延长音中轻柔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奏鸣曲式。乐章开始以类似第一乐章的召唤动机引入。呈示部第一主题随性飘逸、耽于幻想,不时穿插的琶音在潇洒中带有幸福感,两个乐句分处高低音区自由对话。第二主题低音部产生跳跃动机,高音部不断上扬,积累情绪终至宽广温暖的歌调,尽情地叙述着憧憬。呈示部就此结束。经过一段第二主题跳跃动机构成的短小过渡后,乐章直接来到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第一主题在重现时加入了绚丽的装饰句,第二主题的温暖歌调更加细腻。尾声再次出现短小德过渡段落,并综合采用各个主题的素材自由扩展后悄悄结束。
第三乐章,小快板,奏鸣曲式。这个乐章贯穿了川流不息的快速音流,像是在梦的世界中轻快飞翔,魅力十足,优美无比。呈示部第一主题以一个基本动机不断地重复产生螺旋式前进,展现出在晦暗之中不懈抗争的形象。经过强奏过渡后,第二主题在同样背景下,以类似民间音调的跳跃性动机多次反复,并配以颤音效果,彰显出坚定果敢。第三主题是切分加上三拍子节奏动机,以此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主题动机多次转调变奏,在高低音区穿梭,以强弱奏几番对应,如海浪般连绵起伏,具有无比的推动力。第二部分是第一主题没有伴奏单独在高音区盘旋变换,并在以及强奏后逐渐回落。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第一主题重现时气势宏伟。尾声中第一主题动机再次浩荡地出现,在经过三次大跳三次急速倾泻之后,以持续的步伐渐渐远去而结束。
==========
1802年,贝多芬完成了编为作品31的三部钢琴奏鸣曲(第十六至第十八)。这是三部各具特色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的钢琴音乐越来越个性化和新颖化。其中于秋季创作的《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31第三首色彩明亮、情绪乐观、洋溢着青春朝气。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对结构、体裁和调性诸方面都流露出大胆改革的想法。第一乐章充满阳光和希望,第二乐章谐谑曲灵巧而略为古怪,第三乐章典雅感人,第四乐章则模仿了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的火热情调。自此曲之后,贝多芬的音乐形象更趋向表达现实、大自然和内心的情感。他向世人传达了这样的理念:生命历程就是不断的坚持,虽艰苦但还是快乐。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开始有一个语气柔和的询问动机,随即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在爬升至高音区再次问答后进入欢欣雀跃的曲调,好友们即将结伴同游。经过询问动机几次转调过渡后,十分清新舒畅的第二主题出现,音色精细、灵敏而灿烂,仿佛在优美的风景中快乐奔跑。这种放飞心情的曲调乘势充分扩展,逐渐徐缓下来后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对第一主题的询问动机和欢欣动机进行色彩性变化,两段位于极低音域的跳跃动机带来一丝严峻感,营造出戏剧性的氛围。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省略了过渡段,主题旋律加入了装饰音使其更为动听。尾声采用第一主题材料,华丽的陈述带至两声强奏有力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小快板,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情绪激动、节奏跳跃、个性张扬的乐章,极富表现力。呈示部第一主题以顿音构成,配以僵硬粗糙的断奏,随即又展示出一个怪异的表情。这个主题原样重复一次后,突如其来的重音引出更为乖张冲动的第二主题,如机械般运动,几经变调,躁动不已,就此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两个主题动机依次登台表演,衔接紧密,变化多姿,点点闪烁的音型光怪陆离。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均放射出瑰丽的光彩,一路向前直至轻雅地结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温和的中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带有古风特性,两个旋律都有重复,于高贵典雅之中涵盖了对宗教的虔诚憧憬。第二段主题简短的动机类似敲击鼓点或者踏步,在强弱对比中层层递进,加进了活跃的特性。第三段重现第一段内容。结尾反复出现主题开头动机,轻轻结束。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由两个部分组成:先是在急速流动节奏之上的狩猎般号令,后是器宇轩昂、热情洋溢的进行曲调,精力充沛地勇往直前。紧接着的第二主题将第一主题急速节奏化作稠密的三连音序列,有如湍急的河流奔涌向前,势不可挡。第三主题清澈灵动地跳跃,随即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着重处理第一主题的进行曲调,屡次转调,情绪逐渐激越,创造出排山倒海的震撼力。后半部分又加入第二主题演变的辉煌的琶音,更显熠熠生辉。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豪迈的气势延伸至尾声,第一主题号令动机趋于炽热时稍作弛缓,以有力的和弦结束。
==========
贝多芬1805年完成的两部钢琴奏鸣曲作品49(第十九、第二十)在出版时被冠以《简易奏鸣曲》的别名。这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改编曲,供其学生练习之用。其中的音乐之美非比寻常,是属于艺术品味极高的作品,就像两朵绽放的小花,虽不起眼却自有清香隽永之姿。
《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49第一首,共分两个乐章:
第一乐章,行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出现了少见的感伤情怀,但随即愁绪散去,流畅乐观的第二主题如清泉沁入心田。第一主题动机以大调回归后呈示部结束,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以第一主题动机强奏引入,先是第二主题动机灵巧地变化,然后第一主题动机不断模进使得气氛严峻起来,第二主题动机再次加入后趋于不安和无奈。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统一至小调性并加入装饰音。尾声以弱奏的和弦音静静结束。
第二乐章,回旋曲:快板,回旋曲式,结构为ABABA。主题A满是充满童趣的快乐嬉戏,中间略有停顿后主题再次呈现。主题B为一段三拍子舞曲,前后热烈奔放,中间优雅而飘逸。接着主题A第一次完整重现,并直接过渡到主题B中间优雅部分的重现。主题A第二次重现时出现变奏,其动机在各个音区几番追逐。经缓和后进入更加轻快的第一主题动机构成的尾声,最终明快结束。
==========
贝多芬1805年完成的两首《简易奏鸣曲》作品49(第十九、第二十)是从他早期作品改编而来,多少带有前辈大师莫扎特的风格,透过简洁的技巧和朴实的旋律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两部钢琴奏鸣曲时至今日仍然为初学者当做练习曲采用。
《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作品49第二首,共分两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明快单纯,兴致盎然,如同在心旷神怡的美景中奔跑。经三连音连接段后,民歌风格的第二主题进一步抒发了轻松愉悦的情感。随后一连串起伏的三连音结束了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转为小调,色彩有些阴沉,在几次变调模进后迂回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三连音连接段稍有扩展,最后有力结束。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速度,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
主题A曲风优雅柔和,切分节奏显露出跃动感,经过渡后主题在高音区再次呈现。主题B欢快轻盈地流淌,高低音两条旋律彼此交织重奏,亮丽夺目。接着主题A第一次完整重现。主题C出现号角声,有如勇武地前进,一个平缓乐句与之对应,随后再次呈现。主题A第二次完整重现时加入了修饰。尾声综合了上述主题动机进行延展,最终轻声结束。
==========
1804年,贝多芬创作了划时代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53,题赠给非常敬重他的才能、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他长期巨大援助的华尔斯坦伯爵,因而这部奏鸣曲也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此曲具有宏大的篇幅、交响诗般丰富的色彩和空前辉煌的钢琴技巧,描绘了阳光下的自然风光,展现了绚丽的诗意,给人有如仰望天空一样的阔达大度之感,鲜明地反映出贝多芬与大自然心心相印的情怀。根据这部奏鸣曲的音乐形象,有人也命名其为《黎明奏鸣曲》。
第一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同音短促跳跃的节奏、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生动描绘了晨曦初露、万物苏醒、小鸟欢鸣、溪水潺潺的景象。经过密集的转换过渡后,赞歌般第二主题宁静开朗,表现出在美丽自然中的陶醉和对光明幸福的向往。第二主题再次呈现时加入灵巧的三连音,并热烈快乐地跑动起来。第三主题出现波光粼粼的颤音,在微风吹拂下逐渐下行缓和后结束了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经呈示部结尾动机的铺垫之后,第一主题动机在不同调上模进,斑斓多彩的快速音型在高低音区飞跃,第二主题三连音型亦以不同调性翻滚。随后密集的上行音型从低向高形成白浪滔天的气势,于高昂之中再现部出现。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在高亢明亮、富于激情中似有一丝慨叹。扩大的尾声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上下行音阶大幅起伏,快速音型连续更替,在冲击中展现自然的澎湃力量。第二主题唱出深情的赞歌引发一段沉思,随即第一主题动机活力无限地断然结束。
第二乐章,序奏:极柔板,三段曲式。这个短小的乐章实际上是第三乐章的导入部分。第一段主题音色甜美、音响柔和,如梦幻一般时隐时现,展现出自然风光的静态之美。第二段对主题进行变奏展开,低音部奏出旋律,高音部给予应和,面对美景直抒胸臆。第三段变化重现主题,类似呼唤的动机不断攀升,回落后稳定在主音上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中速小快板转最急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为ABACA+尾声。呈示部主题A取材于当地采葡萄者的歌曲,在温暖的分解和弦伴奏下于清彻的高音区优雅、愉快地唱出。主题三次呈现,不断地丰满灿烂起来,一幅红日升顶、碧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令人十分感动。经过一段过渡,奔放粗犷的主题B在低音区出现。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气氛热闹欢腾。又经过一段主题A动机的转调过渡,主题A第一次完整地重现。展开部C段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激昂冲动的小调旋律,强力的顿音和奔涌的密集音流结合,如同晴朗的天空中突现乌云翻滚,带来了强有力的戏剧性因素。然后是主题A动机的一次扩展,依旧是密集的分解和弦音流不断转调模进,清澈而略显神秘,散放出精致的光辉。再现部随着热烈情绪的回归,主题A第二次简要地重现,逐步过渡至尾声。扩大的尾声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这是一段主题A的大变奏。先是欢乐驰骋的最急板,激情冲破了藩篱;中间简洁和声上的旋律又像天使纯洁的歌声;最后回到最急板,以增强的力度和速度宏伟地结束。
==========
《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作品54,作于1804年。由于夹在了《华尔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前后两部巨著之间,知名度不是很高。这部奏鸣曲精巧而富于个性,并未过多探求高度和深度,而是另辟蹊径表达出别具一格的超然幽默。作品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混合模式,展现力度和色彩的强烈对比;第二乐章是一首活力无限的“托卡塔”曲,以柔和中见开朗的态势持续奔驰。因而这首奏鸣曲有着“音的游戏”之称。
第一乐章,小步舞曲速度,回旋曲式,结构为ABABA。主题A是带切分节奏的小步舞曲旋律,文静而典雅,描绘了宫廷舞会上彬彬有礼的场面。主题B则为粗犷酣畅的谐谑曲旋律,引入卡农结构形成追赶和模仿,生动展现出乡野舞会的欢腾与奔放。待主题B渐远消逝之后,主题A第一次重现,旋律因加上了华彩奏法而显得活跃了一些。主题B的重现十分简练,在旋律呈现中间戛然而止。主题A第二次重现增加了更为绚丽的装饰音。尾声是两个主题动机的有趣结合,经历一次强奏之后结束于寂静之中。
第二乐章,小快板转更快,二段曲式,结构为ABAB+尾声。这是一段“托卡塔”曲,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构成连续的快速音阶,富有自由即兴性。A段主题先在低音区单音奏出,然后高音区音调与之错开结伴而行。流畅奔放的旋律犹如翻腾着浪花的激流,一泻千里,无边无际,动力十足。这段旋律在重复一次后进行转调呈示,音色亮丽,气势宏伟,出现了欢乐跳动的对应动机,与主题旋律有机地结合,生命的色彩在此闪光。B段对主题进行展开,主要动机不断进行各种转调和模进,跳动动机穿插其间。闪烁起伏的旋律线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尽现大千世界的无比奇妙。接下来A段和B段均简要重现,承接并扩展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尾声转为更快的急板,主题动机迅猛冲向狂热的终点。
==========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肃穆徘徊,向生活提出质疑,颤音滑动似光影闪过,暗地里又有“命运动机”轻轻敲响。闪电划破天际,第一主题猛然爆发,气势宏大不可遏制。连接部顿音急促而慌张,像是四下寻觅,在焦虑中等待。终于脱离阴霾,走进大气辉煌的第二主题,热情的旋律充满希望和对幸福的向往。但转瞬又是一段颤音过渡,第三主题进入激烈的斗争场景。正邪双方在一起撕扯不相上下,情绪紧张而愤怒。随后一切均被冲击和淹没,结束了呈示部。展开部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动机平和地多次转调,形象逐步硬朗起来。第二部分,第一主题动机变化为大段迅猛的音响洪流,集中体现了奋起的怒涛、生活的苦难搏斗以及理想遭到破灭的沮丧等要素。第三部分,第二主题带来美好理想,成为奋进的号角反复吹响,在汹涌澎湃之中“命运动机”以大力度出现,气氛达到白热化,随即进入再现部。再现部简要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均在低音加入了具有推动感的震音。扩大的尾声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第二主题动机不断浩荡起来,琶音洪流上下翻滚。在“命运动机”带出一个等待后,第二主题动机转入急板激流奔腾,释放出不畏强暴努力奋斗的强烈愿望,随后消逝在远方而结束。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变奏曲式,由主题与三个变奏及尾声组成。主题位于低音区由丰满而富共鸣的音响弹出,缓和的切分节奏带出沉思宁静的氛围,后半段显得庄重坚毅起来。第一变奏节奏加紧,两支旋律一前一后模仿跟随,有了些许活跃的动力。第二变奏由分解和弦铺就而成,位于中音区的音色亮丽明显,由思索转变为美好的憧憬。第三变奏最为流畅欢欣,高音区主题旋律和飘动的琶音相互和应,超脱般陶醉在理想境界。尾声回归凝思重现主题,由几个上行音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转急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序奏出现强烈的单音敲击,仿佛钟声一般,随即人们听到呼唤从四面八方聚拢起来。第一主题由快速冲动的分解和弦模进组成,好似势不可挡的潮流涌动,情绪激昂,信念坚定,力量不断增长。对比的第二主题只是在高音区闪现的一丝彷徨的念头,便被排山倒海之势所淹没。接着第一主题动机与钟声动机融合,形成更为激动热烈的氛围,以琶音流结束呈示部。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几番转调,能量得以全面释放。接着是铿锵的切分节奏,展现出激烈斗争的场面。第一主题动机又以高低音卡农形式密集呈现,紧张度逐渐升华,气氛扣人心弦。随后是战斗过后的疲惫,在一段静穆后重新奋起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英雄气概无比的坚定。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内涵,贝多芬在这里把展开部和再现部全部重奏一遍。尾声转为迅猛的急板,先是一段振奋的进行曲调,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姿态屹立于前,成为整部作品最为豪迈澎湃的片段。随后第一主题动机恰如湍急的波涛冲破一切障碍,以沸腾的激情和强烈的震撼力结束全曲。
==========
1809年10月,在相隔上一部奏鸣曲四年之后,贝多芬创作了《升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78,题献给他的学生特蕾莎,倾诉了对她的深情爱意。这位贵族千金具有非凡的音乐天分,擅长绘画。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赠给贝多芬,题词写道:“给稀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此曲结构小巧、温文尔雅,充满缱绻柔情,纤细微妙地展现了贝多芬在强烈的矛盾冲击和火热饱满的激情之外另一面的精神世界。自此曲始,贝多芬的音乐中开始出现深刻、哲理性的沉思,性格逐渐内敛化。
第一乐章,如歌的柔板转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有一个柔和的上行序奏,如同透过氤氲雾气的一米阳光,奠定了主题的基调。第一主题宽广如歌,深情豁达,随后被满天繁星一般的音符所点缀。第二主题完全是快速流动音型,好似浪花飞溅,高低音旋律配合融洽。接着三连音型将第一主题后半段带回,就此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先以小调几次出现第一主题如歌动机,随即第二主题快速动机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细密地变化,巧妙地展现出理性约束了感情。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在变奏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尾声亦由两个主题动机融合后精巧结束。为充分表达作品内涵,本乐章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全部复奏一次。
第二乐章,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为切分节奏的跳跃性乐思,带有戏谑成分,力度对比相互呼应,中部出现快速流动的小音型。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快速小音型的扩展,颗粒般闪烁的动机变调重叠,连绵宽广,就此结束呈示部。乐章省略展开部,直接过渡到再现部,简要重现呈示部内容,继续展现生动明朗的性格。尾声第一主题动机再次呈现,逐渐安静下来,在一句琶音后以快速音型圆满结束。
==========
《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作品79,作于1809年。此曲是一部言简意浓的作品。其在简洁的框架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现出清新明朗、柔美抒情、欢欣起舞等多种音乐形象,努力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追求和热爱。这部奏鸣曲在出版时依照贝多芬的要求用了《小奏鸣曲》的标题。由于在第一乐章可以听到类似杜鹃的叫声,所以这部奏鸣曲也称为《杜鹃奏鸣曲》。
第一乐章,德国风格的急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充满朝气的三拍子舞曲快乐跑动,表达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紧接着在一串琶音过渡后,更为流畅欢欣的第二主题出现,音色熠熠闪光。随后杜鹃出场,几次鸣叫后呈示部结束,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先呈现第一主题,接着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不断被强调。调性变化、力度变化、色彩变化等手法无不刻画出身处大自然之中的轻松愉悦心情。杜鹃的鸣叫穿插其间,更如锦上添花。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为充分表达作品内涵,本乐章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全部复奏一次。尾声对第一主题开头动机进行高低音对比,以上行琶音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三段曲式。这是一首带有“船歌”特征的抒情诗。第一段在摇摆音型节奏之上,绵长的旋律弥漫开来,优美而略带忧伤,似有诉之不尽的情思。第二段以明亮乐观的情绪形成对比,清风旭日衬托着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第三段重现第一段内容,柔声结束。
第三乐章,活泼地,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尾声。主题A如同民间舞曲,表达出单纯的快乐和幽默,前半段弱奏,后半段强奏。主题B由主题A动机变化而来,出现在小调,生机勃勃地进行后转到主题A的第一次简要重现。主题C气势热烈而欢腾,节奏如同重踏舞步。主题A第二次重现时略有变奏,加入了精细的伴奏音符。尾声仍以主题A动机作为素材,经渐强后轻巧地结束。
==========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作品81a,作于1809年春至1810年初,呈献给鲁道夫大公。贝多芬为此曲标注“有特性的奏鸣曲——告别”,并为每一乐章写有标题。1809年法国军队侵占维也纳,贝多芬的许多朋友为避战乱都撤走了,包括他的资助者鲁道夫大公。以此事件为背景贝多芬创作了这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告别”。一年后鲁道夫大公返回故土,贝多芬继续创作了第二乐章“别后”和第三乐章“重逢”,构成完整作品出版发行。《告别奏鸣曲》写作技法纯青、旋律优美动人,温暖乐观之情四溢,是贝多芬创作鼎盛时期的又一不朽名作。
第一乐章,告别:柔板转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有一段缓慢的序奏,开始的三个叹息音作为告别动机贯穿整个乐章,上扬的音调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这段旋律第二次呈现时感情有所递进。进入快板,第一主题喧腾活跃地运动,就像车队正在陆续前行。第二主题以切分音出现,具有跳跃的特征。随后告别动机两次出现,引领到一段下行乐句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序奏的告别动机孤独鸣响,第一主题的运动动机饱满驰骋。二者屡次地转调,交互涌现,渐渐低沉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扩大的尾声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第一主题情绪激昂地扩展。告别动机带领着平静剔透的前行旋律,在起伏之后安静下来。友人已走远,空留下回忆,令人感慨。最后以两声强奏结束。
第二乐章,别后:有表情的行板,二段曲式,结构为ABAB+尾声。A段主题浅声歌唱,不安和悲戚牵动着人心。中间移至高音区,情绪更为激动。B段主题以明朗如歌的连续音符伸展,带有安慰和憧憬之情,但很快被铿锵的断音中止。接下来是AB两个主题的变化重现。尾声反复强调A段主题开始动机,由满含期待的弱奏直接引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重逢:相当活泼地,奏鸣曲式。呈示部序奏突然爆发出欢乐的洪流,友人重逢无比喜悦。第一主题为高音区流动的三连音符,热烈而激动人心。主题第二次在低音部呈现后扩展,与高音区旋律相互对应。几声强奏的断音之后第二主题出现,更加密集快速的节奏型在颤音背景上缤纷交错,并逐步延续到辉煌浩荡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两个主题动机经历几次转调后不露痕迹地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主题呈现更为技巧化,气氛有增无减。尾声第一主题动机缓和下来,思绪感慨万千,在欢腾的下行乐句后结束。
==========
1814年,贝多芬在约有五个年头没有过问钢琴音乐的创作之后,写下了《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作品90。这部作品是向晚期创作的过渡,内容着力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展露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最终达到了一种和解。曲风朴实而简洁,含有了感慨释怀的音色、歌颂憧憬的旋律。对于作品的两个乐章,贝多芬曾指出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性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的对话”。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以震撼的强奏开始,先声夺人。随后以缓和对应,出现一只优美如歌的旋律,渐渐产生犹豫和不安。但坚定的信念再次爆发,急速下行的过渡乐句带来了积极热情的第二主题,情绪澎湃昂扬。在几个激烈的和弦之后,略显失落感的音调轻轻结束呈示部。展开部变化第一主题,强奏动机频繁转调,起伏跌宕。如歌动机上方加入了晶莹的琶音,在多次变化中展现精致的色彩渲染。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随后第一主题后半段动机延展为幽静的尾声。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为ABACABA。呈示部主题A旋律极为甜美柔和,富于幻想般的色彩。强弱交错的断音过渡段引出明快轻捷的主题B,在高音区漂浮如闪烁的阳光倾泻下来。经过一个宽广的缓冲音调后,主题A第一次重现。展开部C段先以激昂的情绪发展主题A的动机,然后缓冲音调几次呈现显出庄重之感。在回归主题A乐思之后转至再现部。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两个主题的性格均十分优雅从容。主题A第三次作为结论重现,灵动的装饰音符使其生机盎然。尾声主题A动机徐徐远去,结束于遐思之中。
==========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01,完成于1816年,属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这部奏鸣曲富含浓厚的幻想风格,缥缈的憧憬、感慨的回忆、刚强坚韧以及民间欢乐场景等诸要素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末乐章采用了辉煌的赋格曲,以此向伟大的音乐大师巴赫致敬。自此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开始出现深刻的、哲理性的沉思特点,曲风更加宁静温柔,流露出更多的细腻感人的情感。
第一乐章,充满活力和真挚的情感,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清新幽静,柔和的节奏产生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第二主题转至低声部,在延续着这种恍惚的气氛中略显动感。随后呈示部结束在轻轻的钟声之中。进入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不断变调运动,积累情绪,产生不安和激动,但这些很快散尽。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几声强奏引入尾声,音乐越来越轻盈,深深地沉入梦中而结束。
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三段曲式。第一段,在一声呼唤之后出现刚毅明朗的进行曲主题,就像立即开始行动,跳动的节奏和饱满的精神显露出崭新的面貌。主题反复一次后,高低两个声部对主题动机作各种模仿,在力度上也有轻重对比。第二段风格变为恬淡,高低声部重奏出卡农结构,在精巧之中产生光彩。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内容后结束。
第三乐章,缓慢而希望地,小序奏。一开始主题弥漫着柔和的愁绪,但渐渐变得明亮,希望和激情隐隐含在娓娓的述说之中。一个休止后,出现琶音华彩句,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动机出现,似乎在回顾那份清新幽静。但是紧接着快速下降音阶后出现颤音乐句,作为序奏直接带到欢快果断的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速但不过分,坚定的,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欢欣鼓舞,由高低声部之间的模仿构成,描绘出嬉闹追逐的场景。对比的第二主题简练精巧,力量由弱至强,既亲切又富有张力。第三主题具有舞蹈性,在欢腾气氛充分表达后呈示部结束,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开始时似乎又回到第一乐章意境,然后两声强奏开始了精彩的赋格。从低音部升腾起赋格主题,迅疾向其它声部蔓延,彼此模仿,连绵起伏,形成燎原之势。赋格主题自由地、多样化地变换展开,使得情绪愈加高涨,终于迎来了第一主题雄伟地再现。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第一主题继续着展开部赋格的余韵,显得熠熠生辉。尾声两声强奏又一次出现,轻声的急板在暗地酝酿,最后猛然以灿烂的强奏结束。
==========
1818年至1822年间,贝多芬集中创作了他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三十至第三十二)。这三部奏鸣曲是晚年贝多芬洞悉尘世的超然之作,充满了深刻的感悟和美好的希望,通过丰富的幻想性塑造出自己的梦想天堂,十分贴合内心。《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09,尤其洋溢着丰富优美的诗情画意,突出呈现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型的突出杰作。
第一乐章,活泼地但不过分,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轻盈喜悦,第二主题浪漫舒缓。二者相随出现构成对比。色彩绚丽的琶音展现出迷人的自由幻想,就此结束呈示部。展开部先是上行音阶营造出旭日东升的景象,随之第一主题动机出现。第二主题徐徐铺开,富丽的琶音进行映现出澎湃的心情。再现部静静开始,两个主题仅以各自动机简略重现后安静结束。
第二乐章,最急板,二段曲式。第一段主题以很强的力度开场,仿佛对坎坷命运重新燃起斗志。湍急的音流汹涌向前,势不可挡,其中一度出现彷徨忧郁,但立即回复沸腾的热情。经过不稳定乐句的过渡,第二段再现第一段内容,调性趋于统一。尾声以渐强有力地结束。
第三乐章,充满感情的如歌的行板,变奏曲式。这一乐章是整个奏鸣曲的核心。主题为优美沉静的行板,朴素的旋律蕴含着感激之情,中间的对应如微波荡漾。随后是六个变奏:第一变奏为行板,十分华丽细腻,显现出幻想风格。第二变奏为小快板,在轻快的动态中融合着主题,断奏和弦与之交替进行。第三变奏为急板,断奏与快速音符相互配合,富于动态性。第四变奏为稍慢的行板,颂扬性旋律富含情感,飘渺的节奏无拘无束。第五变奏为不太快的快板,有力的强奏和音阶式顿音构成赋格,形成对位模仿。第六变奏以轻柔淡雅的行板引入,随后情绪逐步高涨,快速翻滚的琶音演变成灿烂辉煌之势。尾声安静下来,重现主题原形,在怅然感慨中结束。
==========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笼罩着一种深沉的色彩,安详而醇美,似有一种恢弘之气逐步地弥漫开来,灵魂升华到至高的境界,以至于宁静致远,天人合一。
第一乐章,充满感情的如歌的中板,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开端是圣咏般的曲调,即刻进入优美感人的歌唱性旋律,如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经过琶音序列的连接,第二主题以清新的分解和弦出现,不久演变成激动人心的上行音阶,流露出心中的无限向往与热情。随后回到淡雅的氛围结束呈示部。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有八次转调和反复,高音区婉转咏唱,低音区暗自浮沉,对位十分精湛。再现部了无痕迹地到来,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音色重新明亮而华丽。尾声由琶音动机引领至安静超然而结束。
第二乐章,极快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豪放而自由,带有戏谑的意味,强弱对比鲜明。中间出现一支歌谣式的流畅旋律,轻松随意。接着主题再现。第二段是快速的下行音阶,一次次出现有如瀑布飞流直下,溅起晶莹浪花。第三段重现第一段内容。尾声仿佛意犹未尽,以极轻的琶音结束。
第三乐章,不太慢的柔板转不太快的快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以极轻的和弦开始,不稳定的速度和力度像是自言自语。接着唱出一首“悲叹之歌”,曲调中含有伤感、叹息和期盼,最终结束于无奈。第二段是不太快的快板,三声部赋格曲。呈示部分,从容朴实的主题先在低音部出现,中音部随之应答,又重叠在高音部,交织成密实的网络弥漫开来。展开部分音乐一度气宇轩昂,映现出贝多芬惯有的英武之气。再现部分重现赋格主题,逐步走入辉煌。第三段为再现段落,先是沉重的和弦引出“悲叹之歌”,速度稍快,情绪也略显激动。然后一声声洪亮的钟声响起,赋格主题重现。尾声是小快板,赋格主题装饰得雄伟壮丽、精神焕发,一扫悲叹氛围,在充满无限希望的高昂情绪中结束。
==========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11,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终结篇。作品中既有不熄的热情之火和顽强的抗争之力,同时又显露出疲惫与松弛,全曲只有两个乐章,而且对比十分强烈:第一乐章雄壮、混沌而热烈;而第二乐章则明朗、平静,最后结束在闪闪发光的颤音之中。这两个乐章象征着哲学中所提及的此岸和彼岸:经历了一生的风云跌宕,一切事物均微不足道,广阔的宇宙大门已经打开,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光线正缓缓铺洒开来。
第一乐章,庄严地转热情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序奏以肃穆刚毅的强奏开始,呈现出激烈的矛盾冲突。接着色彩幽暗,曲调间表达出彷徨、愤懑及怅然若失。一阵低音颤音预示着随后的爆发,进入快板主体。第一主题开始动机富有冲击力,随后大段朝气蓬勃急促向前的旋律,体现出不屈不挠的性格。第二主题出现在高音区,清澈柔和,淡化了激进的气势。突然的重音带回滚滚音流,昂扬振奋地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第一主题以赋格方式铺展,主要动机竞相追逐跟进。再现部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第一主题以八度音程强有力地齐奏,第二主题加入了个性化的华彩乐句。尾声中第一主题动机趋于和缓,减弱后结束。
第二乐章,小咏叹调:简洁如歌的柔板,变奏曲式。主题是一首小抒情曲,略带朦胧感,平静绵延之中蕴含着无限深情,偶有激昂之气。随后是五段变奏:第一变奏在三连音背景上主题流畅地行进,音色逐步明亮。第二变奏速度增快,节奏紧凑精巧,主题跳跃着迈进。第三变奏速度达到极快,豪华的琶音欢腾雀跃,呈现出天堂里的快乐场景。第四变奏安静下来,弱奏震音的飘渺与高音区瑰丽的音流对应展开,转换至持久的颤音中。第五变奏在细致的伴奏上重现主题原型,沉稳地迈进,由安详逐渐变化为豪迈辉煌。尾声以净化般的长颤音带入,主题动机依依惜别后浮升于遥远的天际,悠然而逝。
专辑曲目:
cd1
01. Piano Sonata No.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 1.
Allegro [0:06:45.57]
02. Piano Sonata No.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 2.
Andante [0:06:28.33]
03. Piano Sonata No.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 3.
Scherzo & Trio: Allegro vivace
[0:01:54.51]
04. Piano Sonata No.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 4.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 Piu allegro quasi
presto [0:04:15.49]
05. Piano Sonata No.16 in G major Op.31 No.1 - 1. Allegro
vivace [0:04:57.74]
06. Piano Sonata No.16 in G major Op.31 No.1 - 2. Adagio
grazioso [0:08:24.09]
07. Piano Sonata No.16 in G major Op.31 No.1 - 3. Rondo:
Allegretto - Presto
[0:06:17.41]
08.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1.
Largo - Allegro
[0:08:27.40]
09.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2.
Adagio [0:06:18.08]
10.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3.
Allegretto [0:06:28.19]
11.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major Op.31 No.3 - 1.
Allegro [0:06:15.65]
12.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major Op.31 No.3 - 2.
Scherzo: Allegretto vivace
[0:03:47.03]
13.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major Op.31 No.3 - 3.
Menuetto & Trio: Moderato e grazioso
[0:04:07.00]
14. Piano Sonata No.18 in E flat major Op.31 No.3 - 4. Presto
con fuoco [0:04:46.38]
cd2
01. Piano Sonata No.19 in g minor Op.49 No.1 - 1.
Andante [0:03:28.65]
02. Piano Sonata No.19 in g minor Op.49 No.1 - 2. Rondo:
Allegro [0:03:38.08]
03. Piano Sonata No.20 in G major Op.49 No.2 -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2:57.46]
04. Piano Sonata No.20 in G major Op.49 No.2 - 2. Tempo di
menuetto [0:03:19.14]
05. Piano Sonata No.21 in C major Op.53 'Waldstein' - 1.
Allegro con brio
[0:08:49.54]
06. Piano Sonata No.21 in C major Op.53 'Waldstein' - 2.
Introduzione: Adagio molto -
[0:03:13.22]
07. Piano Sonata No.21 in C major Op.53 'Waldstein' - 3.
Rondo: Allegretto moderato - Prestissimo
[0:09:43.67]
08. Piano Sonata No.22 in F major Op.54 - 1. In tempo d'un
menuetto [0:05:15.49]
09. Piano Sonata No.22 in F major Op.54 - 2. Allegretto - Piu
allegro [0:05:18.19]
10.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1.
Allegro assai
[0:09:32.60]
11.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2.
Andante con moto -
[0:06:01.28]
12.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 3.
Allegro ma non troppo - Presto
[0:05:27.21]
13. Piano Sonata No.24 in F sharp major Op.78 - 1.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06:46.71]
14. Piano Sonata No.24 in F sharp major Op.78 - 2. Allegro
vivace [0:03:09.49]
cd3
01. Piano Sonata No.25 in G major Op.79 - 1. Presto alla
tedesca [0:04:18.01]
02. Piano Sonata No.25 in G major Op.79 - 2.
Andante [0:02:56.06]
03. Piano Sonata No.25 in G major Op.79 - 3.
Vivace [0:01:53.11]
04.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major Op.81a 'Les Adieux' -
1. Das Lebewohl: Adagio - Allegro
[0:06:56.62]
05.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major Op.81a 'Les Adieux' -
2. Abwesenheit: Andante espressivo
[0:03:07.23]
06. Piano Sonata No.26 in E flat major Op.81a 'Les Adieux' -
3. Das Wiedersehen: Vivacissimamente - Poco andante - Tempo
I [0:06:08.55]
07.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 1. 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c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
[0:05:01.36]
08. Piano Sonata No.27 in e minor Op.90 - 2. Nicht zu
geschwind und sehr singbar vorgetragen
[0:07:39.42]
09. Piano Sonata No.28 in A major Op.101 - 1. Etwas lebhaft
und mit der innigsten Empfindung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0:03:14.04]
10. Piano Sonata No.28 in A major Op.101 - 2. Lebhaft,
marschmassig (Vivace alla marcia)
[0:06:06.62]
11. Piano Sonata No.28 in A major Op.101 - 3. Langsam und
sehnsuchtsvoll (Adagio, ma non troppo, con affetto) - Zeitmass des
ersten Stuckes (Tempo del primo pezzo) - 4. Geschwind, doch nicht
zu sehr, und mit Entschlossenheit (Allegro)
[0:09:26.71]
cd4
01. Piano Sonata No.30 in E major Op.109 - 1. Vivace, ma non
troppo - Adagio espressivo -
[0:02:58.70]
02. Piano Sonata No.30 in E major Op.109 - 2.
Prestissimo [0:02:18.05]
03. Piano Sonata No.30 in E major Op.109 - 3. Gesangvoll, mit
innigster Empfindung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
Var.I-VI [0:12:29.64]
04.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1. 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spressivo
[0:05:21.59]
05.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2. Allegro
molto [0:02:05.23]
06.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3. Adagio ma
non troppo - Klagender Gesang (Arioso dolente) -
[0:02:51.40]
07. Piano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 Fuga: Allegro
ma non troppo - L'istesso tempo di Arioso - L'istesso tempo della
Fuga [0:06:11.68]
08. Piano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111 - 1. Maestoso -
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
[0:08:16.45]
09. Piano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111 - 2. Arietta: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0:1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