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6,631
  • 关注人气:5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音乐】库贝利克、菲舍尔-迪斯考《马勒-第一交响曲、旅行者之歌》1997[FLAC+CUE/整轨]

(2022-06-05 23:25:11)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交响乐

文化

乐评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专辑名称:Mahler - Symhony No.1 & Songs of A Wayfarer
歌唱家: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男中音)
演唱歌手: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Rafael Kubelik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68、1970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版
唱片编号:449 735-2

【古典音乐】库贝利克、菲舍尔-迪斯考《马勒-第一交响曲、旅行者之歌》1997[FLAC+CUE/整轨]

626386

(各位朋友,因近期博客平台不断“维护”,无奈只能将小喵的博文逐步移至美篇平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谢谢!small_cat的美篇号:460461739)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马勒的两部作品:一是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第一交响曲》;二是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演唱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人们称马勒的交响曲是“歌曲化的交响曲”,而他的歌曲是“交响化的歌曲”,马勒将自己创作这两种体裁的成长关系比喻为“花孕育在种子里”。《旅行者之歌》直接孕育出了《第一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最终完成于1888年,阿德勒认为从1884年马勒就开始同时创作这两部作品。

库贝利克的这个录音突出了作品对大自然描绘和对情场失意心情的抒发。可以从第一乐章听到兴奋的鸟鸣,和夏日早上回荡在乡间的旅人之歌中听出这一点。乐章最后的高潮爆发没有强迫感,它传递着摆脱世间羁绊的巨大能量;第二乐章谐谑曲,库贝利克始终让听众感觉到旋律的流动性,三重奏段落令人愉快,特别是小号的插入,体现出马勒独特的管弦乐音响组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马勒笔下最为奇特的乐段,“雅各兄弟”旋律的古怪卡农先由低音演奏然后插入乖戾的乐队音乐,第二段旅行者之歌的引用成为其核心。我们可以从库贝利克的演奏中听到门德尔松和韦伯进行曲的影子(这两位作曲家都是马勒所尊崇的)。这张专辑的过人之处在于第四乐章,库贝利克在此强调戏剧性,兼顾抒情。终曲并不因为饱满的中间段落而显得失色,特别是高潮段落的小提琴齐奏让人激动不已。这个录音的主要缺陷是个别高频声部显得不自然,特别是铜管乐,作为马勒作品这实在太不应该了。

菲舍尔-迪斯考是《旅行者之歌》的最佳诠释者,对于气息、音色、吐字等方面的控制多有变化,但不变的是他演唱这四首歌时一贯的戏剧张力,仿佛他不是在唱艺术歌曲,而是在表演一部歌剧。

===================
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乐队伴奏版作于1891-1896年间,此曲是《第一交响曲》创作的基础,同时奠定了歌曲交响化形式的基础,由此马勒将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正是《旅行者之歌》这部声乐套曲真实的反映了马勒四处漂泊的心境和失恋痛苦的心灵体验。

一、《爱人结婚的那一天》,歌词大半源自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马勒只改动了个别字词,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作品中采用《儿童的奇异号角》的歌词。乐曲一开始就展现出浓郁的田园风情,单簧管吹出主题动机,三角铁和竖琴点缀。两组小提琴平行三度与歌唱旋律重叠,让哀伤的歌声更加柔软。“我会走进自己狭小的房间”这一句开始下行模进,由此转到更加哀伤的g小调,提琴加入对位旋律,当唱出这一段的最后一个词“爱人”时,大提琴、中提琴和大管同时发出呜咽般的颤音。中段转到户外大自然,调性对置进入降E大调,双簧管和单簧管引出歌声。唱到“可爱的鸟儿”时小提琴独奏长颤音模仿鸟叫,木管组下行跳音竞相呼应。再现段增加了竖琴密度,唱到“一切歌声已成过去”时,低音区出现一条上行半音阶,与下行的旋律线反向进行,加剧了悲情的张力。

二、《清晨我走过田野》,旋律直接搬到了《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里,成为奏鸣曲式的主题,由于这是单主题的奏鸣曲式,因此整个第一乐章就是在这个歌曲主题上循环展开,主调依旧是D大调。交响曲的漫长引子同样孕育自这首歌曲,主题的头两个音(下行纯四度)正是交响曲的动机。所以,这首歌曲就像一粒深深埋在土里的种子,在《第一交响曲》中破土而出、伸展枝桠。歌曲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分节歌结构,但实际上在变奏展开中经历了多次调性和句法变化,因此整曲主题虽然单一,却丝毫没有传统分节歌的呆滞,始终在自由舒展中前行。乐队配器极富田园诗意,主要使用木管组和弦乐组,至“田野里的铃兰”特意加入三角铁和钟琴声,清新的田园风景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悲伤。唱到最后一段“我的快乐日子也会开始吗?”,转入慢速轻柔的尾声,短短三行诗句几乎占据了歌曲的一半长度,这一点睛之笔是马勒歌曲戏剧化的代表——上行模进同一个问句后,长笛模仿的小鸟也在呜咽,最后一句“快乐日子将永不来临”抵达全曲最高音,无论是真假声转换还是气息控制,对于演唱者都是不小的挑战。

三、《我有把炽热的刀》,歌曲的速度标记是“急剧、狂怒的”,9/8拍,d小调,这是套曲中唯一一首大量运用铜管的歌曲。乐曲的引子的小三和弦与减七和弦的五次交替,旋律线如一阵高过一阵的浪潮,大提琴紧随歌声,其它声部则急速地奏出不详的跳音。歌唱旋律是一首宣叙调,像是一幕歌剧紧张处的争吵,这也是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在世纪末极端戏剧化的体现,如此夸张的戏剧效果若非动用管弦乐队而无法实现的。除了第二段回忆爱人形象时情绪略微缓和之外,全曲在冷色乐器和尖锐和弦的推动下处处剑拔弩张,特别是最后一句“但愿可以躺在黑色棺木里”,随乐队全奏推向高潮后唱出,失恋的伤痛彻底宣泄在哀叹的下行旋律中,这种从高潮最高音级进下行的释放感在马勒的音乐中时常可以听到。

四、《那双蔚蓝的眼睛》,这首歌曲的主题与舒伯特的《路标》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勒在最后一首歌曲中指示的是通往死亡的路,由于休止符的运用,使得歌曲像一支葬礼进行曲。歌曲e小调开始,f小调结束,至此整部套曲经过了d-e-f的调性旅途,爱与哀、尘世与梦幻尽在这4首忧郁的小调中。尽管乐曲第二段“我走出去,步入宁静的夜”转到C大调,然而不时降低的三级音致使情绪总是跌入c小调的阴霾,这一段忽明忽暗的旋律是马勒的又一处神来之笔。歌曲的第三段进入F大调的“菩提树”主题。它的引入音调是缺少主音的主和弦下行分解,这个由竖琴奏出的音调后来成为《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的引子——伯恩斯坦所说的“模糊的快乐和危险”已经在这里隐约闪现。最后这段“菩提树”旋律被又马勒用作《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中段,只是在那里移在G大调上。此外,这段歌声的伴奏很能代表这部套曲的特点,双管编制的乐队只有三把提琴solo、竖琴和大管轻轻尾随,一句唱罢,立即跟上一把大提琴和一支长笛的支声线条。如此室内化的配器被不少20世纪声乐作品所继承,最明显的就是贝里奥的《民歌》,也是几把提琴、竖琴和木管作伴。我总为我们国家的民歌缺少室内化伴奏音乐感到惋惜,无论是钢伴还是大乐队的宏大声响,都在主旋律的红色喜庆中丧失了民歌最质朴的优美。这首歌曲最后结束于F大调,长笛和竖琴弥留的尾奏却终止在f小调,梦幻的声音,宛若又一次轮回。下一段旅途,是梦境还是死亡?

【古典音乐】库贝利克、菲舍尔-迪斯考《马勒-第一交响曲、旅行者之歌》1997[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1. Symhony No.1 - 1. 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 - Im Anfang sehr gem?chlich
02. Symhony No.1 - 2. Kr?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 Trio. Recht gem?chlich
03. Symhony No.1 -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04. Symhony No.1 - 4. Stürmisch bewegt
05. Songs of A Wayfarer - 1. 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
06. Songs of A Wayfarer - 2. Gi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
07. Songs of A Wayfarer - 3. Ich hab' ein glühend Messer
08. Songs of A Wayfarer - 4. Die zwei blauen Aug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