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音乐】波利尼、意大利四重奏《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2004[FLAC+CUE/整轨]

(2022-06-04 11:36:34)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室内乐

文化

乐评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专辑名称:Brahms - Piano Quintet Op.34
演奏组合:Maurizio Pollini & Quartetto Italiano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室内乐
录音时间:1979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版
唱片编号:474 839-2

【古典音乐】波利尼、意大利四重奏《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2004[FLAC+CUE/整轨]

626386

(各位朋友,因近期博客平台不断“维护”,无奈只能将小喵的博文逐步移至美篇平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谢谢!small_cat的美篇号:460461739)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利尼与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f小调钢琴五重奏》。这个版本可谓演录俱佳,波利尼与意大利弦乐四重奏配合默契,演奏大气又沉稳、极具张力。

==========
《f小调钢琴五重奏》作品34,是勃拉姆斯唯一的一部钢琴五重奏,完成于1864年的秋天。此曲的创作经历有些曲折:1862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首弦乐五重奏,向先辈舒伯特的同类作品致敬。这首作品得到了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和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赞誉,但是两人都觉得仅凭弦乐器难以对乐曲形成有力的支撑,因而建议加入钢琴。1863年勃拉姆斯又依此创作成双钢琴奏鸣曲作品34b,然而克拉拉·舒曼鼓励他再改写成一首更辉煌、更具交响性的作品。又过了一年,经过三度改写的《钢琴五重奏》终于完成。这是一首凝结心血的作品,立意深沉、情感浑厚坚韧,是公认的室内乐精品。

第一乐章,不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来自第一主题的动机作为前奏,缓慢忧郁。随即热情燃起,快速有力的音型引出雄浑悲壮的第一主题,抒发出强烈的情感。委婉的过渡段落由弦乐主奏。第二主题钢琴音色晶莹明亮,弦乐则带有一丝缠绵,优美如歌。第三主题平和之中亦有热忱,缓缓结束了呈示部,经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两个主题均以小调展示。先是小提琴独奏第一主题,其余乐器加入后给予重奏铺垫,营造出怅惘的情绪,随后音调和力度又都变得激昂。第二主题也退去缠绵,转为动荡果断。开头的前奏响起,由此进入再现部。再现部重现了呈示部内容。进入尾声,出现一段悠远绵长的弦乐四重奏段落。最后全体齐奏第一主题变奏,气势昂扬地结束。

第二乐章,稍慢的行板,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由短小乐句构成行进节奏,平和而坦然,仿佛在光影斑驳的密林中穿行。第二段弦乐与钢琴对位重奏,情绪饱满,速度加快,旋转的音型波澜起伏,与前者形成对比。很快第三段再现第一段,主题先是梦幻一般,后又扩充为热情的大段倾诉。之后情绪平静下来,一切如云烟般散尽。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三段曲式。第一段,第一旋律似马蹄声轻声奏出,之后力量突然爆发,第二旋律振奋冲动,似乎要冲破一切阻碍。接着第一旋律有一小段展开和变调,第二旋律则再现体现了热烈和自信。马蹄声的强劲节奏一直持续出现。第二段音乐温暖抒情,乐观轻松,缓和了紧迫的气氛。随后第三段重回第一段,尽情地挥洒冲动和热情,结束时极富有动力感。

第四乐章,行板转不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乐章以一段不谐和的引子开始,就像黑暗中摇曳的一缕烛光。第一主题轻灵跳跃,全奏后变成欢快的民间舞曲。第二主题绵长细腻,有着薄雾般的忧伤,但很快被欢乐打断。三连音节奏的第三主题热火朝天地结束呈示部。过渡乐句后乐章直接进入再现部。第一主题重现时不断展示其多样的色彩,民间舞曲出现更加激越。第二和第三主题原样重现。一段缓慢柔和的抒情段将音乐带入了急板的尾声,第一主题短促乐句和第二主题长音动机此起彼伏,在几近炽热化的气氛中戛然而止。

【古典音乐】波利尼、意大利四重奏《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2004[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1. 1. Allegro non troppo - Poco sostenuto - Tempo I
02. 2. Andante, un poco Adagio
03. 3. Scherzo. Allegro - Trio
04. 4. Finale.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non troppo - Tempo I - Presto non tropp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