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乐天碟】宋飞《清明上河图》2CD.2006[FLAC+CUE/整轨]

(2022-04-10 20:57:48)
标签:

无损音乐

中国民乐

发烧唱片

文化

乐评

分类: 中国民歌、民乐
专辑名称:清明上河图
作曲家:史志有
演奏家:宋飞
协奏乐团:亚洲爱乐乐团
专辑风格:中国民乐
发行时间:2006
发行公司:星文唱片
唱片版本:XRCD24版
唱片编号:SWXR-0004

【民乐天碟】宋飞《清明上河图》2CD.2006[FLAC+CUE/整轨]

宋飞.-.清明上河图.cd1.zip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作曲家史志有创作的中国音画,取材于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此曲是以胡琴为主奏的协奏组曲,海内外享有“胡琴皇后”美誉的演奏家宋飞演奏了二胡、坠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多种民族乐器,交相辉映,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描述着汴城两岸的劳动人民生活的百态写意。

史志有在黄河两岸采集民俗、民风长达二十年之久,收集了很多地方戏剧:豫剧、曲剧、越剧、四平调及民歌素材,并将这些珍贵的资料融进《清明上河图》的音乐。历时五年,几经修改,运用独特的音乐解读方式。整个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技法是传统民族调式加上西洋元素、现代手段,以全新的音乐设计理念。

史志有以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的跨界组合,以多种技法融会地域风格的音乐,用HiFi的世界音乐元素多元化地诠释中国历史上经典画卷的音乐写生,将《清明上河图》解析为十五个主题画面,以十八首色彩不同、风情各异的乐曲完成了这一伟大画作的音乐画卷。

十八首乐曲:《商队图》、《田园图》、《惊马图》、《汴河图》、《迎客图》、《纤夫图》、《乡情图》、《博浪图》、《盛世图》、《思乡图》、《远航图》、《算命图》、《寺庙图》、《赏鱼图》、《城关图》、《抬轿图》随《清明上河图》充满韵律美感的画面一一呈现。《序曲》与《尾声》时空回转,交相辉映的音画,唤醒古都旧事,展示了画卷中清明时节的汴京郊野、车水马龙的汴河虹桥、繁华似锦的北宋都城的场景,由单纯到辉煌,为遥远的景致平添新的生命。

在音乐中,画卷上形形色色的人仿佛生动鲜活起来,朴实而具有中国胡琴语言的音乐色彩贴切地描绘出古代盛世的市井风俗。

这部音乐巨作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继《梁祝》、《红色娘子军》、《黄河》之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最高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民族乐派的标志性作品,更是北宋盛世与当今改革发展的千年呼应,奏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繁荣昌盛的主旋律的盛乐华章。

专辑采用日本JVC公司最先进的XRCD24位超级模拟技术处理,制作极为严谨。为了取得最佳的音效,从母带的制作至压片,每一环节都力求音乐讯号的完整与准确性,器材的运用更是将发烧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电源稳压、数码时差校正、发烧线及接头等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据JVC表示,XRCD24的精华就在于母带的处理。其音色极像黑胶唱片,却没有黑胶唱片的缺点,如:杂音等。它的音质通透、音乐感、动态、高低频的延伸均胜过黑胶唱片。

【民乐天碟】宋飞《清明上河图》2CD.2006[FLAC+CUE/整轨]

【民乐天碟】宋飞《清明上河图》2CD.2006[FLAC+CUE/整轨]

【民乐天碟】宋飞《清明上河图》2CD.2006[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cd1
01. 序曲    [0:01:48.72]
02. 商队图   [0:04:23.50]
03. 田园图   [0:05:48.30]
04. 惊马图   [0:03:23.63]
05. 汴河图   [0:05:15.47]
06. 迎客图   [0:04:27.10]
07. 纤夫图   [0:04:14.38]
08. 乡情图   [0:04:37.30]
09. 搏浪图   [0:04:16.00]

cd2
01. 盛世图   [0:04:59.10]
02. 思乡图   [0:05:28.37]
03. 远航图   [0:04:39.43]
04. 看命图   [0:04:20.20]
05. 寺庙图   [0:05:57.40]
06. 赏鱼图   [0:03:30.12]
07. 城关图   [0:04:46.58]
08. 抬轿图   [0:05:35.67]
09. 尾声    [0:01:44.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