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从兴隆洼文化算起,至少有8000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巫玉、王玉、王玉民玉共存。史前新石器时代为巫玉阶段;商以后到唐是王玉阶段;宋以后为王玉民玉共存阶段。
史料记载,西周开始设立专门玉器机构和专业的治玉技师。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大清亡国才算结束,历经3000多年。由于玉料的珍贵和稀有,玉雕作品的主题神圣和庄严,都是兽面、龙、凤等祥瑞形象。博主猜测,治玉管理机构是有设计师的,设计师设计好文稿交由朝廷甚至天子本人审阅定稿。依搞用泥土或者蜡预先雕出模型,再送审定稿,然后,交给专业技师雕琢成器。那时候,工具落后,心态淡定,往往一件复杂作品,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
技师出色完成作品重赏;要是失手毁坏了作品,那就有杀头之祸了。在这种重压下,几千年以来,众多治玉技师留下了很多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
而上面这件作品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壮年杂役在提着壶往水盛里注水。服装是两件套,中长衫配裤子,这是典型的劳动者打扮。我们想想,兵马俑的战士也是中长衫配裤子。长衫不方便干活,更不方便作战。年龄是一个长着全脸胡须的壮年人。他微微弯腰,前腿蹬,后腿绷,右手紧握壶把,神情专注注水。以上庞杂内容,治玉技师以白描手法,最简洁勾勒而出。真是既生动又简洁。
问题来了,为什么冒出一个写实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壮年杂役登上了神殿?再仔细翻看背面就豁然开朗了——原来这是一片开玉的边丕。你看,背面没有雕琢,解玉斜切片痕,遗留高低两个台阶。右边的鸡骨白不是2000多年土沁而成,而是,玉料的皮壳。白的部分僵化石化缺少玉质的温润和光泽。
治玉技师的工作几年,几十年如一日,重复单调。重复简单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之余,信手捡起一片废弃的边丕,用简单俏皮手法,雕琢了身边杂役朋友的形象。同为王室服务,他们是熟悉而亲密的。我甚至可以猜测,当治玉技师把这件作品交到杂役哥手中,杂役哥是何等欢喜和惊恐——
噢,感谢这位不知名的治玉技师,你留下了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