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设计师约翰.罗夫林是德国移民。早年投黑格尔门下想做一个哲学家。后来改学桥梁建筑。1850年代,纽约蓬勃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城市。约翰飘洋过海到纽约,历时15年呼吁,终于获准建设一座连接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的现代化大桥。他儿子华盛顿.罗夫林、儿媳艾米莉是约翰的主要助手。
1869年,大桥刚开工,约翰在工地跌落受伤,不幸身亡。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儿子华盛顿.罗夫林接任总工程师,继续造桥。
水下施工采取沉箱技术。160年前沉箱技术含不太成熟,水下施工压力减压问题很难解决。华盛顿.罗夫林多次下水指挥,患了“潜水员病”,瘫痪了。现场改由妻子艾米莉指挥。投资委员会觉得这么大一个工程,由一个年轻女人指挥,太不靠谱。随罢免指挥权。艾米莉反复向投资委员会申诉,最终,夺回指挥权。
1883年5月24日竣工通车。纽约市举行了盛大通车仪式。华盛顿.罗夫林艾米莉夫妇无法出席。小罗夫林病危,不久就去世了。
感叹布鲁克林大桥的卓越超前性,安全运行140年,依然是沟通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的主要通道之一。要知道,140年前是没有汽车的。
三、感慨
这座大桥建设汇集高等数学、桥梁学、工程力学、材料学、施工机械等等一系列的现代科技。我查了一下资料,1850年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晚清政府日渐衰落飘摇。中国与世界差距几乎是百年。上海黄浦江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横空出世,在差不多百年之后了。
感谢改革开放,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长度最长、高度最高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