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事馆回国核酸检测指定两处监测点都在法拉盛。今天驱车45分钟,从曼哈顿跨布鲁克林大桥穿越布鲁克林区,到达法拉盛。
一如三年前一样。类似国内县城的建筑及城市风貌,摩肩擦踵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语言,馋人的吃食和食物气味。
检测时间在中午12:00以后,我们早到。归心似箭嘛。
到一家小吃店买些麻团、蛋塔什么的。结账时,大妈说,只收现金,不刷卡。我们只得找了一个取款机,取现金再回来买单。女儿悄悄说:省税。
路过一个蔬菜水果店。草莓5美元3盒。较之曼哈顿3.99美元1盒,便宜58%。在一家小超市,我发现地砖是佛山窑口,估计是从佛山批发市场发运过来的。
法拉盛的历史和纽约历史一样长。但华人大规模进入是1960年代的事。台湾、香港华人是最早的一批移民。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大批大陆移民涌入,推动了法拉盛商业、地产的繁荣。那个年代,制衣厂就有500多家。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就是法拉盛背景。
法拉盛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社区。一句英语不会,也能生存。我走进甜饼店、长江超市,有操着福建、四川、河南乡音的打工同胞。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拉盛具有宽宏温暖的包容性。她接纳收留了没有专业技能,没有语言基础的闯荡人。
同样,只混华人圈很难有大的发展。我有一个朋友,来美国快30年了,夫妇二人努力打拼,公司大本营在法拉盛,基本做华人生意。每年20多万收入,先是在纽泽西买了房子,后来搬到北卡换成了花园别墅。算是中产,车贷、房贷加日常开销,也所剩无几。法拉盛华人尽管艰难,但是传承了投资教育的传统,移民二代都努力读书,通过读书实现阶层爬升,成为工程师、医生、律师。二代基本都搬离了法拉盛。
2000年以后的移民,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名校毕业,很少混法拉盛了。良好的教育成就一个基本平台,他们在不同的科技企业或金融企业拼搏奋斗。
法拉盛啊,法拉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