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遗址都没有发现玉琮。
最早的玉琮(图1)见于1979年考古发现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5100年。这时候,兴隆洼先民最早使用玉接近3000年了。
玉琮高2.2厘米
宽1.7厘米
孔径0.9厘米。透闪石玉,呈鸡骨白色,局部夹有绿色。器体矮小,近似方柱形,上下共分两节,外周的四壁各有一垂直凹槽,中间对钻一孔。此器同时出土两件,形制相同,考古所见最小的史前玉琮,也是玉琮的始祖。器小且有穿孔,疑似佩饰。由此推测,玉琮很可能由方形玉佩演变而来。史前人类,无论两河流域人还是红山人,最早把美丽的石头打磨、打孔、串起来作项链佩戴。博主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过大量两河流域古人颈项配饰。
在史前人类早期,神的概念尚在萌芽,愉悦自己多于敬畏神灵。
2,良渚时期(图3、图4)
薛家岗三期几百年之后,距今4700年——3700年,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遗址中玉琮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玉琮最多最精美。特点一是个头大,最高49.7厘米;二是样式多,有竖高型、扁平型、半高型及不规则形等等。这是玉琮第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通身兽面纹符号,庄严而神秘,玉琮不再是配饰,而成为祭祀神灵的礼器。
图 2
良渚文化大祭司墓地
图 3
高49.7厘米
国家博物馆
图3墨玉质地,内圆外方,对穿钻孔,高49.7厘米,共有19节
,是所见最高玉琮。四边兽面纹已经符号化,顶端阴刻日月纹。
图 4

高8.9厘米,上射径17.6
浙江博物馆
图4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重6.5千克,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被誉为“琮王”。此玉琮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3,商代、三星堆
商代有了半理性化宗教。帝(上帝)是至上神,帝手下有日、月、四方、风、龙、雷、雨等自然神;有高祖夒、契、相土、王亥、汤等祖先神。我认为商代玉琮是祭祀祖先的礼器,玉琮转角鸟冠凸眼獠牙继承了龙山文化祖先神形象。而玉琮空堂就是祖先灵魂居所。这是玉琮第二个高峰。
商人内敛缺乏自信,对神灵及其敬畏,凡大事小情均占卜神谕。不敢直接对上帝请求,而诉求祖先神转达。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4,西周时期
周人继政,自信甚至骄傲自大。废弃了商人宗教,而兴《周礼》。 《周礼.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第一次,把玉琮固定为祭祀土地神的礼器。西周玉琮个头变小了,数量也少。考古发掘中,常在西周墓地出土齐家玉琮、龙山玉琮甚至是良渚玉琮。这是第三个高峰,也是玉琮最后的辉煌。
图 10
图 11
图 12
5,衰落期
公元前771年,周王室被白绒所败,迁都洛阳,王室势力衰微,进入春秋时期。《周礼》被冷落,诸侯奉行丛林法则,人越来越自大膨胀,对神的态度怠慢了。祭祀地神的玉琮自然少了。
战汉时期玉琮淡出了历史。到了汉代,许多人已经不知玉琮为何物了。汉代金石学者郑玄也似懂非懂。汉代有用玉琮改制香薰的,也有改制粉盒的,中山王刘胜直接做了金缕玉衣之生殖器套(图13)。想想忍俊不禁。
图 13
图
14
到了清朝大收藏家乾隆皇帝以为是战车饰品,称之为杠头。“呼此罄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
《咏汉玉辋头》
所贵玉者以其英,章台白光照连城。
辋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
晁采全隐外发色,葆光只穆内蕴精。
是谓去情得神独,昔之论画贻佳评。
二、玉琮的分期
纵览玉琮3000年历史。大致分为三段:
1,薛家岗到商末(前350--前1047)大约是2000年。
2,西周到春秋末(前1047--前457)大约600年。
3,战国到西汉中(前457--前57)大约400年。
三、玉琮用途
1,玉琮史前时期(BC3100——BC1600)最早酋长佩戴,演化为是祭祀诸神的,祭祀指向不明。
2,商代(BC1600——BC1072)玉琮祭祀祖先神。
3,西周、春秋(BC1072——BC457)西周至春秋这600年玉琮用途很明确:祭祀土地神。《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春秋时期,西周灭亡,迁都洛阳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落,《周礼》打了折扣,但玉琮祭祀土地仍然流行。
4,战国以后,礼崩乐坏,一 天独大,地神则降为与山、河、湖同等地位。祭祀土地可能就不用玉琮了,玉琮鲜见。汉代黄老思想盛行,皇帝自称天子,骄傲得很,而土地神进一步矮化为天的低等级使臣。 战国到西汉中期,百家诸子兴起,人的信仰呈多样性,玉琮用途则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