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韦应物诗《送杨氏女》

(2022-03-18 10:40:14)
标签:

书法

书法碑贴

书法技巧

书法家

书法知识

分类: 诗词雅言
韦应物诗《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送女出嫁,表达作者伤别之情。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相依为命。当大女儿出嫁之时,送其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全诗朴实无华,情真语挚,愁惨凄恻,泪满诗行,慈父形象,骨肉深情,跃然纸上。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杨氏女:指女儿嫁给杨姓的人家。

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忧愁。

行:出嫁。悠悠:遥远。

溯(sù):逆流而上。

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指幼时无母。恃,是依靠的意思,以小孩对母亲有依赖感,所以又以代指母亲。

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阙:通“缺”。内训:母亲的训导。

事姑:侍奉婆婆。贻:带来。

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任恤:信任体恤。任,任从,引申为宽容。庶:希望。尤:过失。

尚:崇尚。

资从:指嫁妆。待:一作“在”。周:周全,完备。

妇道: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礼节。

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

居闲:闲暇时日。自遣:自我排遣。

临感:临别感伤。

零泪:落泪。缘:通“沿”。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白话译文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礼节。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创作背景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据陶敏和王友胜的《韦应物集校注》,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或四年(783)。当时韦应物正在滁州(治今安徽滁州)当刺史。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此时大女儿要嫁给大理评事杨凌,夫家路途遥远,当此离别之际,心中自然无限感伤。然而女儿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因在女儿临行前作此诗以叮咛。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出嫁女儿的万千叮咛,谆谆告诫: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至性至诚,令人读来感伤不已。“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诗的首尾重在抒发离愁别恨,中间重在表叙临别教诲。“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的对仗式起笔,一下子便将浓烈的离愁笼罩全诗,女儿出嫁前,已是成天悲戚,临到行前刻更是忧愁有加,难以自遗。“大江溯轻舟”表明女儿不是近嫁当地而是远嫁他方。“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指出儿女们从小丧母无恃,父继母责,平素对其抚育便更加慈祥温柔这一特殊情况,也更使相依为命的父女在临别时愁肠百结。而见到姐妹俩“两别泣不休”的场面,老父亲对出阁的长女那欲留难留的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纠结更是难解难开。愁肠未舒忧思顿生:主要是女儿从小丧母缺少闺中教导,深恐嫁后不善侍奉婆母,转念想,幸好女儿嫁的是好人家,对方对其爱怜谅可减少怨尤。即使如此,当父亲的还是放心不下,仍是谆谆告诚叮嘱一番。他教导女儿:要崇尚清贫节俭的作风;不要指望、追求完备的物质条件;要孝顺谦恭遵从妇道,仪容举止要顺从公婆的意愿,这番临别赠言,也许不为当今的新娘子所见重,但在古代社会却是如何当好儿媳妇的金玉良言。这番婆婆妈妈的叮嘱由“铁面汉子”的口中道出,愈见慈父的柔肠曲曲。诗的尾段,回结离别。情感自始一以贯之,但表现与开篇并不雷同。

“归来视幼女”这一动作性的描述,涵含深沉,耐人寻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态至少有两点:其一,在码头上送走远嫁的长女回到家中顿觉空荡冷静了许多,想起自此以后相依为命、承欢膝下唯有幼女了,忍不住对尚在饮泣的幼女疼爱地凝睛注视一番;其二,不看犹可,一看之下,刚刚送别长女的凄恻情景又在眼前浮现出来,联想起等幼女日后“女大当榢”之时,眼前的一幕又当重演,到那时唯有自己这垂暮之人孤独地度过残年了。想到这里,那滂沱的老泪使顺着帽带流淌下来。“零泪缘缨流”的纪实性描写,又将诗人的另一番情态表露出来,那就是:诗人回家后是迫不及待地去看幼女的。这从他回到家中连外出送亲时戴上的冠冕都还没有脱下来可以看出。因此,那眼泪才会顺着帽带儿往下流淌。“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天性”于此足见。韦应物的这首诗是他至情至性的至真表露,句句自肺腑中流出,句句扣动天下父母的心弦,引起“天性”的共鸣。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唐代宗、德宗时期,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景致优美,感受深细,语言简淡,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等。
韦应物诗《送杨氏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