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七大传世名帖,绝妙!

标签:
书法书法碑贴书法技巧图片文化 |
分类: 宋金辽书法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汲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dd1285f3cd4b4101bb25c97d008fb4c8.jpeg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8b053cf42c634db19664e71a4f476139.jpeg
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9bee90e954144133b68932584373cdf6.jpeg
http://p2.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b6f8844caa864039b1076e4634c37a83.jpeg
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b178508670ae4fd8ac059613ef2c6cc4.jpeg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dfd6912a3c254c5ab89728f59ee04248.jpeg
游虎跑泉诗帖,约书于元佑五年(1090),纸本,诗一首。
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东坡的墨迹流传到明清以后,存世极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馆,此本逸出,乃藏家旷世机缘。
释文: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五月初三日。
3、《人来得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5e1f3c0b09ce4717add64a6f2362f710.jpeg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
帖后有董其昌跋:
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4、《春中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39c24342ab7642b6b674dd56792b1c33.jpeg
释文: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
范纯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丰年间,共有五路军团出兵讨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领的环庆军和由刘昌祚率领的泾原军。
《宋史》卷三一四《范纯粹本传》记载,北宋元丰末年,范纯粹因调和讨伐西夏的遵裕、昌祚两路军的矛盾有功,神宗将他由陕西转运判官进为转运副使,这与帖中德孺之官衔“运使金部”是一致的。
据此可知,此信札的书写时间应为元丰末年,即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苏轼年约50岁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纯仁(范仲淹次子)。
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5、《天际乌云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f697cad42c18456384201cd5bb022775.jpeg
《天际乌云帖》,苏轼书蔡襄诗,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约在熙宁十年(1077)至元祐丁卯(1089)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应该说,这是其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6、《洞庭春色赋》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0fb4eda7c8664cc990a08c327a1c26fd.jpeg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60927a0f5e3e423a888330d7b9d512ef.jpeg
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98803be71a57473b8763daa2df1be8c4.jpeg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130cf163ce0f49efb2cbd89325410acc.jpeg
http://p8.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f44e5d79529242afaa8a8b3059ae56d7.jpeg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11747dc42e4147ceaeef608c8cefbf94.jpeg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172c960dbcbd499e800e3e32d0c70d79.jpeg
《洞庭春色赋》苏轼撰并书,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誉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帖可见苏轼的又一种行书风格。
7、《中山松醪赋》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7ac2e21c8d1147eab24bf6e0303f4e45.jpeg
http://p2.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33f6b34a2e474b7d8dfda9a1751bb14f.jpeg
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59f270e5a72f47f49f40aff456b40203.jpeg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7e10cd1b29364defaabc5eb2ac4922c0.jpeg
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12bbfed9968b4865b06cc73a171bed05.jpeg
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671464a4b0674241b055aa42a5f663fd.jpeg
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97386d2c7e7e4815834bdb28e57e6376.jpeg
http://p2.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16fe947c7fbf46369ed16b7bf6931f66.jpeg
http://p7.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83c10be143c8421d97305c9cfcf24b57.jpeg
http://p2.itc.cn/q_70/images03/20210110/1a4aea8088964a788fec8c7024b348ee.jpeg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
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