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东汉《张汜祈雨刻石》的艺术特点

标签:
书法书法碑贴书法技巧图片文化 |
分类: 先秦/秦汉书法 |
汉代是中国碑刻发展的鼎盛时期,汉代刻石也是该时期书法流传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字演变和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摩崖刻石《张汜祈雨刻石》(附图为其拓片)是2015年才发现的汉代官方祈雨摩崖刻石。该碑刻属于东汉隶书,原石位于河南驻马店市郊驿城区胡庙乡石龙山。刻石高50厘米、宽60厘米,为汉代摩崖刻石小品。笔者曾获《张汜祈雨刻石》原拓片一件,认真审读和查阅了相关资料,为其时隔千年的诉说而敬畏,为其为民请雨的精神所景仰,更为其自然质朴的隶书所折服。这方刻石藏匿于山林之中,风雨洗刷,岁月悠悠,记录和表达着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民愿民心。其文感天动地,其意昭昭可鉴,其艺术特点彰显了秦汉书法宽容与博大,而今再来品读和追寻,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汉代刻石书法作品和艺术特点需要回归到其所刻的时代,《张汜祈雨刻石》为永初七年的一方刻石。“永初”年号是东汉汉安帝刘祜的第一个年号。
《张汜祈雨刻石》是一方比较完整的摩崖刻石小品,全文195字,刻于113年,我们可以分析对比一下相近时期的隶书刻石,如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的《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172年)的《郙阁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的《石门颂》、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的《杨淮表记》、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的《张迁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的《衡方碑》,以及现存的东汉最早的石刻、刻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的《开通褒斜道》。从中可见,只有《开通褒斜道》相对早《张汜祈雨刻石》50年,其余几个著名东汉刻石都晚于《张汜祈雨刻石》50到60年。几种刻石中,《开通褒斜道》的西汉气息最浓,隶变程度最低,因此处于东汉比较早期的《张汜祈雨刻石》属于向成熟规范隶书过渡的隶书则不容置疑。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其特点也十分明显。字体方正峻朗,具波磔而不张扬,笔力遒劲而凝重,寓圆于方,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
《张汜祈雨刻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结字宽博方整,呈现了两汉时期的正大气象。《张汜祈雨刻石》造型特点总体属于方正形体结构,字形空间布局较为均匀,内部开张,四周比较严谨,笔画撑开至结构的四周,与《西狭颂》《郙阁颂》等宽博类的隶书有相似之处。这种结体一是气象恢弘、雄强正大、不事怪诞,与汉代的审美取向是统一的;二是重心下移、稳重扎实,从碑刻的气象中透露出宽博能容与端庄稳重,面对石刻顿时端己正容、肃然起敬。如其中的“雨”“闰”“有”“谒”等字,重心下沉,保持了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强一路的作品,没有同时期大多数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自然、朴实简真,尤见刀意。从隶变渊源来看,这类碑刻受简帛书法的影响极少,而是直接从西汉石刻嬗变而来。所不同的是,西汉石刻由于未脱篆意,线条追求圆厚,而这方作品则以刀掩笔,呈现出方拙峻厉的意态。
二、线性厚实内含,保持了隶变初期的篆籀风味。《张汜祈雨刻石》虽然字数不多,但能反映出醇古的历史气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斑驳的石花、平直排叠的字构中能感受到醇厚的金石意味。分析其线形特征,一是平缓厚实,用笔少提捺轻重变化,线条少有蚕头雁尾,略有篆刻中单刀刻来的效果。这除了与当时的书体有关,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古人刻凿草草的制作手段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在汉代的一些铜置上刻凿的或隶或篆的铭文,线条也是如此平直单一,只不过一为金味、一为石味,其线条的平直与横线条之间的平行排叠,令字态呈现出朴厚稳重与苍劲质古之感。二是线条舒展自如而具有节度,其撇、捺、点、转、钩等微妙的屈曲向背变化,使单一的线条形质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感觉,使刚健曲直中具有了润泽和柔和的意味。这种不具波磔而意味高古的隶书,可谓洗尽笔下铅华,直抒古人本性。三是线条松而不散、曲直有度、刚柔相济,正所谓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张汜祈雨刻石》的书写正体现了这一点,通篇线条单纯生涩,突出篆意,没有过于硬和直的线条,也没有过多的长线条,憨厚自然、不紧不松,一点也没有造作之嫌,线条的生动性体现得十分明显。
三、章法朴茂自然,体现了和谐安静的整体风貌。《张汜祈雨刻石》在章法上颇具匠心,安排妥帖。一是全篇整齐,相比一般摩崖巨刻更精细严谨,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锋行笔,兼参侧锋作波磔。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外方内圆,方处棱角分明,圆处刚劲深含拗力。二是行间距的空阔疏朗、字距之间的茂密之势,承接了西汉刻石的主体风貌,形成整幅作品外向张力与内在空灵的对立统一之美,增加了章法上的条理性以及整体团聚感。整幅作品章法上宽展之中有茂密,团聚之中有疏朗,形成丰富的对比之美。三是整篇装饰的框线和四角的圈纹生动有趣。周边有粗边阴刻单线,框线交搭处四角饰有汉代流行的卷云纹,起到了衬托主题字的作用,使全石边沿斑驳厚重的刻凿与中部的相对空灵形成了反差对比,如同书法装裱后对主题字的衬托作用,平添了一种醇古天然的金石意味,无意于美却得到了极高境界的自然之美。这正是汉人的本色,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外在形式对书法审美的参与作用,如染色、做旧等受到格外重视,此石刻字之外的装饰线条或可为其滥觞。
四、符号简约成熟,显示了隶书符号的发展过程。隶书符号化的倾向是隶变的主要特征,《张汜祈雨刻石》在字法、点画、线条符号上,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首先是化弧为折。转折处直角为主,极少形成锐角,遇到框形结构或口形结构,基本上是四角直角、横平竖直、横长竖短、布白疏朗,将隶书的结体方正体现得自然平衡。其次是波挑收敛。隶书是需要波捺来调节规整的,这是隶书的主要符号,但如果夸张波捺,便走入东汉中后期成熟的隶书范式。《张汜祈雨刻石》字形以方整为主,借波捺增强其规整之中的生动性。通篇各字,波捺适当,不事夸张,且以短捺和方笔为主,将雁尾有意收藏,虽然略有起伏,但始终与整体浑然一体,不张不扬。最后是随势赋形,不拘泥字的方形结构。刻石的风格总体方正略扁,略有瘦高,其中随势赋形的字更体现了书写的自由率真。率意之处,可以窥见书写和凿刻的性情。如“首”“震”“宾”“灵”等字,超出了正常方格,表现出书写的自然状态。最后一“时”字,夸张最后一长钩,带简书意味,延续了西汉简牍的符号特征,更显其放浪生动的线条符号。
五、气息庄雅古隽,传达出醇朗严谨的一派儒风。《张汜祈雨刻石》为官刻,虽然幅面不大,但传达出庄雅古隽的气息,不强调蚕头雁尾的成熟八分体,也没有通常汉代摩崖刻石字态的恣纵朴野。所谓“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正是《张汜祈雨刻石》所传达出来的主要特征。通篇观之,刻石拓片脱略民间特点,具有庙堂气象,再加上刻石的内容涉及东汉时期的气象、天文、农业、民俗、信仰、地理、文字等诸多方面,行文自然严谨,信息丰富。其文其书,合而为一,气息严谨不失生动、庄正不失活脱、旷达不失儒雅、古隽不失自然。由此可以判断,此石刻作文书丹者肯定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审美修为,也具有汉代官员士族的儒家气质。刻石者也心存敬畏,不敢马虎,一笔一画,皆为刀法精致到位,力度入石三分,起伏平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