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公顷和平方千米》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学案 |
复习公顷和平方千米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公顷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
提醒:公顷可以用ha表示。
2、平方千米的认识
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是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它一般用于一个城市、省、国家等很大的面积。
平方千米
二、基本练习。
(一)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
2、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二)解决实际问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地,长280米,宽5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一块梯形麦田,上底220米,下底280米,高80米,共收小麦48吨,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3、一条高速公路全长48千米,宽50米,这条高速公路占地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4、一块占地3.9公顷 的平行四边形地,高80米,底是多少米?
5、一块三角形菜地。底280米,高150米,如果每公顷蔬菜收入10万元,这块菜地共可收入多少万元?
(三)开放题
1、一块正方形地的周长是800米,每公顷收稻谷7.5吨,那么这块地收稻谷多少吨?
2、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0.4公顷,它的底是100米,那么它的高是多少米?
3、李大伯在2公顷的山坡上种梨树。每棵梨树占地面积是8平方米,每棵梨树可收梨400千克,那么这些梨树共可以收梨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在教学本单元的时候,感觉这个东西是教不会的,所以1公顷的认识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为主,根据一定的推测,来感悟1公顷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
一、“大”和“较大”
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平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平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平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
一言蔽之,在一般的情况下,“大”用公顷,“较大”用平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二、“体验”和“习得”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生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技能。
动脑想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变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什么并无确切概念。
前文已述,用三种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而在现实生活中,连大人对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平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