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与个股操作的关系和机会

(2022-10-08 10:13:49)
分类: 操作系统
     炒股的四大底层哲学要点:预判,应对,独立思考,敬畏和顺势。
    预判是对于最短线而言,你不预判,等待涨高了再买进去,可能就迟了,买在高点了。应对是,预判很多时候是错了,这个时候你该如何纠正,如果预判是对的,你又该如何应对。独立思考是,不要听信别人的言语,现在网络发达,什么样的观点都有,你可以去筛选并形成自己的判断结论。毕竟,最后你下决定买进或卖出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否则,股市的不确定性加波动性会使你会陷入挣扎之中。敬畏和顺势指的是,敬畏市场,跌起来会毫无底线,瞬间会让你的资产归零。我们的认知其实还处在摸索中,不要用一些信息或者说所谓的技术来了判断下结论。顺势是指股市挣钱就是靠机会,你只能等待,别无他法。要做的是多研究什么样的机会并发现这个时机。而不是,疲于操作。多空仓,等待确定机会。
我们说炒股一。定要看大盘,但大盘与个股操作有什么关系呢。明白了这些,就该懂得如何应对。
    大盘普涨期,这个就是所谓的牛市,就是都涨,当然有涨的多,涨得少的。大盘氛围好,这个时候,就可以大胆的利用技术形态来做多。因为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愿意买进做多,所以只要股票下跌到技术形态位置,就有资金或主力敢于做多上涨,资金也是源源不断的流进,从而推动股价的上涨。也就是,涨跌都可以的,一般都是涨,最差也是可以给你出逃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这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只要不是每天的瞎买瞎卖;
    第二种情况,大盘的震荡。这种时候很多。首先你要从大的周期来判断,大盘是不是在一个区间震荡。只有这样定性后,才会对个股采取相应的操作。主力资金也是这么看的,所谓看大做小。这种情况下,也有风险偏高的。特别是一些游资,所以,二波就是个很好的模式。特别是要注意和消息面相结合的。在情绪周期内的。股市每天都有机会,资金永不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情况,就是大盘大跌的,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空仓,任何技术形态等都无效。涨跌都可以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跌,很多时候出逃机会都没有,开盘就是跌。包括你看盘时看到盘口在拉伸,貌似要大涨。但你发现最后都会跌下来。一些坚挺的个股,坎塞蓄势,但你会发现,会补跌。所以,这个时候,空仓是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也许会有极个别个股会大涨,但你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极个别个股上,并且自己能抓住。那么,这个时候干什么,就是选股。选那些主力资金被套的个股,耐心等待大盘企稳的反攻。只要大盘企稳,这种个股反弹的幅度非常惊人。通常都有30个点的涨幅。炒股就是这样,,抓住这种机会。其他都空仓。
      当我们小散不会从基本面分析时,就从资金面分析得出结论,尽管市场先生有时候犯错,但那种错一般是一个中期的错误。短线还是非常有效的。所以,紧盯市场龙头,资金龙头是很有效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个一般来说,是公平的,同一起跑线上的。散户有资金小的优势,更容易调换。这个市场龙头,就是指的是大涨的强势股,这个资金龙头就是,成交量放大的股。在这里面寻找机会。利用一些战法,比如二波战法,均线法,长上影想法等等。
      如果是自上而下的选股,那么就看行业景气度和困境反转,这两个方面选股是很有效的。对于坚定看好的行业,里面的龙头个股只要跌到支撑位就要敢于买进做个短反弹。
      对于里面有主力资金被套的个股,一般来讲会有第二波的。这个第二波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从技术形态,大盘氛围,行业消息面刺激这三个方面来综合。技术形态上看,就是一波拉升后立马下跌,最好是第二天就低开大跌,然后开始下跌的,然后中间虽有反弹,但只是一两天的反弹,说明主力本来是想第二波的,但可能大盘不配合,无功而返。然后继续调整震荡,一直到缩量,这个缩量最好是周线级别的,一般是至少两周,通常可能是三周四周偏多。这个没有固定周期。主要看消息面,如果有消息面的刺激,那么可能只要是缩量了,就会出现反攻的时候。特别是大盘氛围不是很差时,因为这可以吸引散户跟风盘。这个就是逻辑,也是技术的一个方面,技术并不是说就是简单的K线合量能形态。这种第二波通常是指的中期二波,是比较大级别的二波。还有一种短线的二波战法,就是连续涨停后(两个以上),回调企稳,就可以开始第二波,这个时候只要大盘氛围不差,就可以做。这就是资金龙头的短时效应。至于后面会不会继续涨,那边走边看。
    对于确定性机会,短线而言就是三种:板块集体启动,资金被套游资强势股的二波,优质中线股的大跌逆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公元股份
后一篇:均线的含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