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初中生英语课前有效性预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预习—展示---反馈”三模块都是把学生的课前预习放在首位。由此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反思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有效性预习。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先学也就是预习,自主学习,后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点拨、拔高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有效预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指导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内容:
2)分析初中生英语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适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预习方法。
4)探索培养初中生养成有效性预习习惯的策略和途径并付诸实践。
四、研究方法和途径
2、行动研究法:对于所采取的策略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使所采取的方法更合理有效。
3、个案研究法:对于研究中出现的特殊学生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3月--4月)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此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及存在问题;探寻学生对英语预习方法需求。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的研究。
无论做什么样的研究都不会离开阅读,在阅读中来寻找理论支撑,在阅读中来借鉴先进的方法,在阅读中来积累丰富的研究方法……为此,我阅读了《英语课程标准》、《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英语教学法》等书籍。另外,在此期间,我还继续订阅《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并仔细研读,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穿插网络阅读,寻求有效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调查分析现状,初拟实施方案并进行论证。
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并分析学生的问卷反馈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能力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反思自己在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初步实施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加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方法策略。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2017年9月--10月)
实施课题研究,开展教与学实践活动,不断读书、不断总结,不断修改,总结经验。此阶段我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展开研究;文献研究法——阅读书籍,积累资料;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1、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探索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策略与模式的研究。课堂、学生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体,是磨练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通过对主体这一鲜活的案例研究,试图建构最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最佳预习的方法。
2、上研究公开课。针对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每学年在校内至少开二次研究公开课,邀请领导和同仁来指导与帮助,同时积极争取在县级上课,以期形成教学自己教学模式并把研究成果辐射,及时把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参与课题研究交流,坚持上传课题博客内容。按照市教科所课题管理要求及时上传研究内容,包括计划、方案、调查报告、读书心得、课例分析、论文等。
4、不断调查反馈,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做了前期与后期的调查问卷,针对收集上来的问卷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确定研究的方向。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7年11月--12月)
根据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鉴定,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I.为了了解学生预习兴趣、喜欢预习的内容、希望得到的评价方
式,以及今后在预习指导上的措施,我进行了两次学生预习调查。
第二次是2017年10月,经过一个月的阳光预习案的使用,我再次在我任教的初一(5)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41人中有28人喜欢课前预习英语,做阳光预习案,而且预习效果很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11人认为预习有难度,仅有2人不认真预习,应付老师检查。
II.
(1)课前预习使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改变了学生以前课前预习可有可无的认识,预习作业反馈的介入,使学生的预习自主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2)课前预习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尤其是学困生通过预习,他们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促进了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3)课前预习作业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前预习作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5)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需要进一步优化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策略:学案的设计要求
①学案的设计应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前预习效益。
②学案的设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的难点要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学案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个学案是整个课前预习尝试的核心,既是老师的指挥棒,也是学生的领路灯,又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