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圆明园印象(上)

(2018-06-09 06:03:45)
标签:

图片

北京名胜古迹

圆明园遗址

杂谈

分类: 北京印象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园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很可惜在186010月,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一代名园沦为了一片废墟。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个象征。园明园作为一个遗址公园,它可观赏的内容自然也分为两部分:一是园林自然景观,另一个就是参观西洋楼遗址,收费也分为两块,入园收10元的门票,参观遗址再收15元门票。我的园明园印象也准备分两部分来介绍。首先介绍西洋楼遗址,上片子。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原创] <wbr>圆明园印象(上)
相关资料:

  到园明园看遗址其实就是看“西洋楼”遗址。“西洋楼”是一座欧式园林建筑, 当年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而修建的,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 西洋楼景区占整个园明园景区总面积不超过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园明园被损毁后唯一留下的残垣断壁。它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西洋楼”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