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海九龙壁

标签:
图片北京北海九龙壁杂谈 |
分类: 北京印象 |
九龙壁原是大圆镜智宝殿前的影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756年)。九龙壁高5.96米,厚1.60米,长25.52米。壁身建在青白石基座上,为城砖所砌,四面用24块七彩琉璃砖瓦镶嵌而成,壁项为庑殿式。壁的两面各有9条彩色大蟠龙,飞腾戏珠于波涛云际之中。壁的正脊、岔脊、滴水、勾头、线砖等处亦都有龙的踪迹,总共有大小蟠龙635条。中国现存3座古代九龙壁,唯有这座是双面壁,堪称中国琉璃建筑艺术的精华。(摘录下图北海九龙壁碑文)
关于北海九龙壁的小资料(百度)
北海九龙壁由三部分组成,下层为基座,也称须弥座,为束腰形,高2.09米,由75块琉璃砖组成,雕有浮雕两层琉璃兽,一层是麒麟、狮子、鹿、马、羊、狗、兔等动物,另一层是小型行龙。兽、龙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中部为九龙壁的壁身主体,高3.72米,用426块琉璃构件分六层拼砌而成九条飞龙。上部为斗拱装饰,琉璃瓦兽顶歇山式。北海九龙壁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明月当空”的图案。九龙壁中央对正着代王府,姿态端正,龙头向上,龙身向上弯曲,九龙壁的主龙为正黄色,正视王府大门。主龙左右的两条龙为浅黄色,龙头朝东,龙尾回甩向中心龙,呈对称状。依次对称的两条龙龙头向西,呈淡黄色。再其后是对称状的两条宝蓝色巨龙,最外边(东西两边)的两条龙呈黄绿色。九龙壁九龙张牙舞爪,气势磅礴,好似从天而降,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九龙之间的背景是水草山石图案,映衬烘托九龙成为一个主体亦是个体,灵活多变,姿态优美动人。
巧夺天工
北海九龙壁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
“九五”之尊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9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它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栱之间用九五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为了不损坏龙的头面,分块极为讲究。只有悉心的设计,高超的技艺,才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建造典故
北海的九龙壁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建后的九龙壁雄浑壮观,虽历经200多年风雨侵蚀,颜色依然十分鲜艳。《前清旧王孙南北看》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北海九龙壁的龙是有灵性的,第九条龙曾经动了起来。唐鲁孙在《前清旧王孙南北看》一书中提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天,北海九龙壁前佛光普照,空场上摆放着香案、香炉,香案前有一黄色的蒲团,一高僧端坐在蒲团之上,数百人在虔诚观看,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原来,西藏密宗高僧正在给九龙壁开光。当满天祥云缭绕、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时,奇迹出现了。有人把手帕丢到第九条龙的头部,就见此龙通了灵性,龙眼、龙须都动了起来,把手帕吸着不放,仿佛要从壁上腾飞到天空。书中记载的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却反映了中国人希望龙具有灵性,能够保佑大地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同时也说明北海的九龙壁做工是何等的精湛。其实九龙壁的龙并不会动,但是它还真的能给人飞动的感觉。每当正午阳光掠过,光影纵横、龙腾海上,九条龙就仿佛动起来一样,栩栩如生。这种现象的产生,还要归功于琉璃砖。九龙壁运用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七彩琉璃砖,它颜色鲜艳,经久不退,加上光的反射作用,让观者觉得龙好像活了起来。
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