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山欲静,而风不止。
四年前的10月,刚过耳顺之年的陈宝根,来到户县涝峪镇八里坪村,望着眼前连绵万里的巍峨青川,不知其心中,有过怎样的浪潮澎湃。
在各地媒体聚光灯下,秦岭违建震惊中国。有批评直称,十年禁墅令成一纸空文,秦岭已成私人“后花园”。
一场浩浩荡荡的拆违运动启幕,并在两个月内收关。
本地媒体报道,“截至11月13日,秦岭北麓西安段202栋违法建筑,依法拆除的145栋已拆除完毕,依法没收、整改的57栋已完成没收司法程序。”标题是“秦岭违建拆除后生态恢复全部完成”。
未知此间的陈主任,在户县停留时,是否前往过20公里外的石井镇蔡家坡村。
那里有座超大违规别墅,在四年后的滔天雷火下,被碾为碎尘。
据说人类棋手永不可能击败阿尔法狗。因为是人就必会出错。而很多“失着”,输的不止一盘棋。
出生于甘肃的陈宝根,可算大半个关中人。据说,他从小学起,就在宝鸡读书。
陈的性格也像宝鸡这座城:他沉稳、内敛,不喜张扬。
主政西安时,有媒体抛给他一个棘手问题,怎么看西安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下滑。
他答“只要百姓觉得这个城市这个市长管得不错,只要他们挺高兴,一天在这儿工作也很有劲……在我的心目中,西安这座城市就是排名第一的。”
那些年,许多西安人的理念,正和这位市长如出一辙。
西安,就像一座大一号的宝鸡,它安逸,却欠缺进取之心。
人才东南飞,堂堂市长,也为每年毕业的二十多万学子发愁。
从2006到2012年1月,陈宝根任上,正是西安被耽搁的“黄金十年”的第一个五年。
那时,西安的一大关键词是旅游。
西安旅游曾有个“感谢老杨”的玩笑,指西安旅游的成就,应该感谢最早发现兵马俑的农民老杨。
在接受采访时,陈宝根坦言,旅游是西安支柱产业,西安出名是因为旅游,旅游的核心产品是兵马俑,未来西安发展的主导产业也离不开旅游。
人的思想观念,不能脱离其成长环境。保守、封闭的环境制约着这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也制约着许许多多本土官员,而这种守成的气质,又通过执政与商业的形式,反作用于城市本身。
于是,在兵马俑、城墙、钟楼等陈旧形象的包装下,西安的西引力持续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2以来大放光彩,被认为是破解西安文化旅游资源瓶颈的“曲江模式”,也是在几乎同一时段,因“副市长商人”的带领,抵达了巅峰时刻。
尽管,这十年中,西安的全国排位仍在缓慢上爬,但相对于国家层面的期待,及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支点作用,却多少像“扶不起的阿斗”。
陈在任上,做好了两件事:一是公交IC卡半价,二是公厕免费。
严格来说,这并非什么独创,不过是西安向先进城市的“借鉴”。
但在当时西安,仍产生了不小轰动。对西安人来说,官员的点滴作为,已是城市的巨大进步。
同时,这位市长经常参加访谈,频频见诸报端,拉近了人们和官员的距离。
2010年11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开始,媒体还报道了陈宝根在家接受入户登记的新闻。
但在陈执政后两年,因城市开发汹涌而来的“拉土车之殇,”成了这座城市不堪回首的梦魇。
一度,陈宝根甚至和孙清云,亲自上街查治违规渣土车。即便如此,仍然收效甚微。
在陈宝根掌舵西安的最后一年,有50人殒命拉土车轮下,正是西安渣土车最疯狂的一年。
2012年1月,卸任西安市长后,陈宝根接受记者采访,感慨说,最难忘“西安的巨大变化以及市民自信提升”。
卸任西安市长后的陈宝根,开始从镜头前淡去。
其后来的亮相,均与秦岭有关。
2012年两会,作为人大代表最后一次履职的陈宝根向记者坦言,“我主要关注秦岭的保护等方面,希望秦岭保护能够得到中央和林业部的重视。”
如今,陈宝根的愿景实现了。
在西安全面打响“秦岭保卫战”后,据《光明日报》10月16日报道,“如今,两个多月过去,行动尚在进行之中,就已在长安区和鄠邑区两个重点区域拆除了600多栋违建别墅。”
这个数字,足足超出2014年界定的202冻违法建筑数量的2倍还多。
就在最近,那当年未及拆的秦岭最大违建别墅——陈路院落也被拆了,仅狗舍就78平方米,刺激着全国房奴。更不要说其中价值不菲的211件文物,不可流通文物就有181件。
何谓不可流通文物?即禁止买卖文物,需要收归国有,如出土文物等,是无价之宝。
如今,关于秦岭拆违的工作仍在推进。当年主导拆违工作的身影今何在?当陈路别墅被铲平归绿,更有很多声音向着陈先生袭去。“父子说”等流言,亟待未来深入调查的信息廓清,也让人们不禁再回首这位曾入围中国十大品牌市长的古城掌舵者。
此刻的秦岭空前寂静。就像陈先生4年前与之对望的时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