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命题教学设计
(2020-06-19 09:20:06)|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真假性联系。
难点:利用真假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论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观察下面的语句,试着归纳出这些语句表达形式的共同特点:
(1)在欧式几何中,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正弦函数y=sinx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3)
(4)2+4=7
(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上语句的特点:(1)都是陈述句。(2)这些语句都可以判断真假)
抽象概括1: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用文字或符号表述的语句叫作命题。(简单可以说成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二:
判断下面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不是,说明理由,若是,说明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X<1
(3)3能被2整除
(4)是有理数吗?
(是命题的为(1)(3),且(1)为真命题,(3)为假命题。(2)(4)不是命题。原因:(2)不能判断真假,(4)未涉及真假)
(目的:巩固命题概念,引出真假命题概念)
抽象概括2: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作真命题。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作假命题。
师:观察上面的四个命题,无论真假都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研究对象,一个是对研究对象的某种判断。所以,命题我们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请将以下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活动三:
将以下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说说你的发现
(1)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4)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面积相等
(生改写并逐个回答,发现:(1)(2)的条件与结论互换,(3)(4)的条件和结论互否)
抽象概括3:
互为逆命题:我们把两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互换(互逆)的命题叫作互为逆命题。
互为否命题:我们把两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都否定的命题叫作互为否命题。
思考: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既互换又否定呢?你可以猜测叫什么吗?得出互为逆否命题的概念。
学生活动四: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试着说出你发现的规律
(1)对顶角相等
(2)若a=0,则ab=0
(3)若x=1,则x2=1
(生独立做,班级交流,补充发现)
抽象概括4:
真假性判断: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是同真假。
结论证明:若p,则q为真,那么若,则也为真。
证明:若p,则q,那么p就可以推出q,从集合的角度看就是说p为q的子集。如图:
不在p 中。如图,这是显然的。所以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的证。在以后如果原命题不好证明,我们可以证明其逆否命题。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2.命题的真假性判断中你学会了什么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思想?
四、作业布置
C组:整理课堂中涉及到的例题。
B组:教材第五页练习
A组:1.教材第五页练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