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7%国人乳糖不耐受,那我国游牧民族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2022-07-23 17:21:44)

究竟中国有多少人可能有乳糖不耐受,我们来看看权威的数据。

2017年发表权威杂志在《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显示,中国乳糖吸收不良大概有85%(83-86%),而与我们有基因联系的日本人也有73%(59-86%)。 [1]

97%国人乳糖不耐受,那我国游牧民族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这个数据,已经和三四十年前的研究数据很不一样了。

比如199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发表的文章,87%的3-13岁儿童有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2]

我们可以推断,60、70年代的人不怎么喝得上牛奶,成年后乳糖酶会大幅度降低,成年人乳糖吸收不良的比例肯定也会更高。

我们邻国日本,1976年的研究显示,89%的成年人有乳糖吸收不良的情况。[3]

为什么我要拿日本说事呢?

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血统和基因有相连,可以做对比

日本人的血统和中国人很相近,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连”(不喜欢日本的人别杠我)。

历史故事有记载,秦始皇为了追寻长生不老的仙丹,让近臣徐福带着部下和几千名童男童女去东海寻找神仙换仙丹。徐福神仙没找到,带着一众部下和儿童登上日本岛,建立日本国,并繁衍生息,所以日本人的遗传基因来自中国大陆。

当然,这个故事更多可能是传闻,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日本国也不是徐福建立的。

但是研究历史和遗传学的学者发现,日本人的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其中包括蒙古、朝鲜、满族、藏族、汉族。[4]

你看,中间有蒙古族和藏族,这两个民族自古牛奶、驼奶、羊奶和奶制品就吃得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拿日本来比较(主要原因还是日本研究数据多)。

原因二:日本人全国普及喝牛奶早,时间跨度长,研究数据也充分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为了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出“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的口号,随即启动了“学生饮用奶计划”,学校每天中午为中小学生提供和自身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鲜牛奶量,这个国民政策促进了日本乳产业的发展,也培养了日本人从小到大喝牛奶的习惯。

据统计,自从“牛奶计划”启动后,日本人的人均牛奶、奶酪食用量快速上升,从60年代人均每天41ml升到2000年后95ml。[5]

 

短短三四十年,基因的表达很难改变,所以从基因层面缺少乳糖酶的日本人,依然可能会出现乳糖吸收不良的情况。

但是,自从日本人从小开始喝奶,长大后也有一大部分人保持继续喝奶的习惯,短短的四五十年的时间,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就已经减少了十多个点(从89%降低到73%)[1,3]。

可能是因为他们一直有喝牛奶,这样可以锻炼细胞不断合成乳糖酶,保持乳糖酶的活力。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肠道菌群会因喝奶而改变,产生或增多了一些能够帮助消化乳糖的有益菌。

传统认知是结肠菌发酵了肠道不能吸收的乳糖,产生乳酸和气体,刺激肠道蠕动,导致腹胀、腹泻、肠绞痛等肠道问题。

现在有研究认为,乳糖酶缺乏者通过食用益生元短链低聚半乳糖(GOS),可提高肠道菌群有益菌—乳酸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数量。这两类有益菌能够分解GOS和乳糖,但不产生气体,所以乳糖不耐受者就不容易出现肠道不适的症状。[6]

试验证明,每天摄入1.5-15克GOS的乳糖不耐受者,相比安慰剂组,36天后粪便中检测到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比试验开始前明显增多,71%的受试者反应乳糖不耐受症状明显减少和减轻,而且这种有益的结果在停止食用GOS后30多天依然保持。[7]

而且,日本人的饮食包含大量植物性食物、膳食纤维以及各类益生元,这都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直接摄入这类益生菌来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比如酸奶和益生菌胶囊),但是它们不太容易定植于肠道之中,还需要你的关心和喂养(益生元)。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日本人从小到大喝牛奶而没有乳糖消化不良的原因了,这种肠道菌群的适应性改变(adaptation of intestinal microbiome)帮助他们消化乳糖,但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我没有找到直接研究日本人肠道菌群是否因为长期喝牛奶而有所改变的研究文献,如果有,感谢交流。)

另外,还有基因考古学的学者发现,东亚游牧民族(现蒙古一带)在公元前1500-3000年期间,受文化交流和青铜时代贸易的影响,从亚欧草原西部(现)引入了牛羊,此后逐步从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方式转变到以食用奶制品(牛奶、羊奶、羊奶)为主的游牧方式。[8]

绿色的区域是蒙古国一带,图片来自文章[8]

尽管蒙古一带的人已经有5000多年饮用奶品的历史,但是现在携带乳糖酶的人群还是低于5%。[9]

虽然缺乏乳糖酶,但完全不妨碍蒙古国人喝牛奶,这更多可能是由于生存压力和环境选择,迫使他们食用能量、蛋白质更高,营养密度更全面的牛奶,久而久之他们的肠道菌群发生适应性改变,顺利消化乳糖但不产生不适反应。

所以啊,游牧民族人能够喝奶并健康地生活,可能和肠道菌群有重要的联系。这告诉我们,有益的肠道菌群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健康、强壮、快乐,不好的肠道菌群就会妨碍我们的饮食,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和多种慢性病有极大的关联。

 


参考资料

Storhaug CL, et al. Country, regional, and global estimates for lactose malabsorp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2(10):738-746.

何梅.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9(6):339-342.

Nose O, et al. Prevalence of lactose malabsorption in Japanese children and adults.Arch Dis Child. 1979;54(6):436-440.

基因检测告诉你,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吗?_大陆

Dairy Food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Policy in Japan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38920045.pdf

He T, Venema K, et al. The role of colonic metabolism in lactose intolerance.Eur J Clin Invest. 2008;38(8):541-547.

AM Peril, et.al, Impact of short-chain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on the gut microbiome of lactose-intolerant individuals. PNAS. 2017;114(3):367-375.

Jeong C, et al. Bronze Ag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the rise of dairy pastoralism on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115(48):E11248-E1125

1. Liebert A, et al. World-wide distributions of lactase persistence alleles and the complex effects of recombination and selection.Hum Genet. 2017;136(11-12):1445-145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