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标签:
教育 |
分类: 项目实施 |
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单
教研组:
时间 |
2020.9.17 |
执教(主讲) |
金亦珍 |
节次 |
58分钟 |
||||||||||||||||||||||||||||||||||||||||||||||||||||||||||||||||||||||||||||||||||||||||||||||||||||||||||||||||||||||||||||||||||||||||||||
课题 |
《新常规注意事项》 |
班级 |
|
申请学分 |
2分 |
||||||||||||||||||||||||||||||||||||||||||||||||||||||||||||||||||||||||||||||||||||||||||||||||||||||||||||||||||||||||||||||||||||||||||||
参加对象 (签到) |
巢可颖 |
||||||||||||||||||||||||||||||||||||||||||||||||||||||||||||||||||||||||||||||||||||||||||||||||||||||||||||||||||||||||||||||||||||||||||||||||
活动过程 (观课) |
一、强调教案格式(以《独孤之旅》为例):
二、单元计划模板 任务驱动下的九上诗歌“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部编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以议论文和小说为主,其中议论文主要是第二和第五单元,小说是第四和第六单元,另外还在第一单元安排了诗歌的活动与探究,当然本学期还是继续学习一个单元的文言文。” 现就九上第一单元诗歌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构想分析。 一、单元目标 1.诗歌鉴赏: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诗歌朗诵: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3.诗歌创作: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的创作。 4.名著阅读:把握诗歌意象,了解艺术手法,掌握读诗的基本策略。 二、单元策略 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不少诗歌,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等,但在这个单元,诗歌教学没有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纳了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第18条要求教师理解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文体阅读策略,在实践活动中搜集、整理、建构相关知识,获得实践能力。第一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三个任务,任务一:学习鉴赏;任务二:诗歌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 任务一是基础任务,也是完成其他两项任务的基础。任务一学习鉴赏,安排了五篇诗歌,首先对教材选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五篇诗歌有其共性——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国难当头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乡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直接使用多个暗喻,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美“你”带来的爱、温暖和希望。《我看》从“我”所看到的春日晚景写起,由自然的生生不息发出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而且在七八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基本特征和阅读策略有一定了解。再加上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辅助资源,那么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就并无太大难度。因此可以将五首诗歌进行整合,借助学习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通过“回顾阅读策略-捕捉初读感受-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关注诗歌形式-自主赏析”这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套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基本策略,不是偏重于对某一首诗歌进行解读分析,而是交给学生一个诗歌阅读的范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这一类文体的自主阅读。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学习鉴赏的空间,在“任务一”的阅读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本提供的五篇诗歌中《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与本学期必读名著《艾青诗选》联系紧密。《我爱这土地》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中意象,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顺便为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铺垫。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他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就是太阳和土地。土地是象征生他养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学生如果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艾青诗选》里很多诗歌就可以读懂了。因此,在学完这首诗歌的后,我们就可以上《艾青诗选》的名著导读课,引领学生走进艾青,走进艾青的诗歌。 学习完《乡愁》可以让学生根据《乡愁》的结构仿写一首小诗。这里将欣赏诗歌与仿写结合。诗歌写作本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也考虑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从来没有写过诗歌,《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学这首诗时,我们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回环往复的节奏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个人之思如何借助具体的对应物上升到家国之思的过程。学完后可以让学生根据《乡愁》的结构仿写一首小诗,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允许自由创作,但必须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由仿写开始逐步放手自由创作,写作诗歌能力逐步提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是很好的仿写对象,这首诗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让学生模仿诗歌创作,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想,建议以《你是……》作为题目,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并借助意象创作。 任务二尝试创作。因为已经让学生进行了两首诗歌的仿写,所以成热打铁,由仿写进入自由创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诗歌的技巧并总结,如:借助意象、融入联想和想象、观察生活并及时记录灵感、语言尽量简洁凝练、注意诗歌节奏、要有画面感、可以押韵……然后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自由创作,大家互批互改,全班交流,最后出一期的诗歌小报。 任务三诗歌朗诵,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活动如何开展,主持人的选拔,串讲词的撰写,评分标准的拟定,等等,由学生自己讨论、策划、组织,教师扮演好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可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朗诵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发挥每一个组员的聪明才智,设计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朗诵的技巧,细心揣摩诗意,同时每个组员要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在准备朗诵比赛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搜集遴选诗作,选择各自喜爱的诗歌参加朗诵比赛。可以参考教科书中推荐的《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 至于《唐诗三百首》,虽然也是诗歌,但考虑到学生短时间内消化三本名著有困难,容易形成畏难情绪,加上《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诗歌,所以将其和第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合并。 小结:活动探究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1.既要重视单元任务的整体性,也要重视不同任务的独特性。2.强调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重视活动性,转变教学方式,强调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4.灵活使用教材,充实三个基本任务,使单元学习活动衔接紧密,层次分明。 三、进度规划表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增加课时。
附:诗歌单元阅读策略学习单
三、全组讲座分工 巢可颖1次:名著《水浒》阅读 李国中1次:名著《泰戈尔诗选》阅读 汪晓秋2次:名著《世说新语》阅读+议论文专题阅读教学 金亦珍2次:名著《聊斋志异》阅读+小说专题阅读教学 闫建华2次:名著《艾青诗选》阅读+诗歌专题阅读教学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议课) |
1文责自负,仔细检查错别字和格式。 2.9月25号之前完成,国庆期间反思和二次备课。 3.认真对待,争取高质量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