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2020-10-20 14:12:54)
标签:

教育

分类: 项目实施

永嘉县东方外国语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单

教研组: 九年级语文                   记录人: 金亦珍 

时间

2020.9.17

执教(主讲)

金亦珍

节次

58分钟

课题

《新常规注意事项》

班级

 

申请学分

2

参加对象

(签到)

巢可颖  李国中  汪晓秋  金亦珍  闫建华  潘益松  黄德喜

活动过程

(观课)

一、强调教案格式(以《独孤之旅》为例):

主备

教师

金亦珍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备课时间

 

教师

 

班级

 

课型

自读课

使用时间

 

课题

16.《孤独之旅》

教材

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学情

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筼能力。

教学

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标题的含义。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重点)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

教学

方法

1.品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探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

准备

 

课本、音频、字典

 

板书

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教学

反思

 

 

 

 

 

 

 

一、导入“孤独”:

少年文学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的确,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心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和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那么孤独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的生活。

 

二、学习任务一:梳理情节,感知“孤独”

(生自主学习后交流展示)

1.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交流归纳: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初到苇荡(发展)——苇荡遇雨,经受考验(高潮)——与鸭共成长(结局)                    

2.自读课文,概括内容谈感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谈谈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教师点评。

答案设想:

(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胜利时,你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3)我从课文中学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催人奋进。

(4)我明白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三、学习任务二: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点评) 

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教师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2.学生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教师归纳: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

(1)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

(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四、学习任务三:精读课文,感悟“孤独”

(生合作探讨后师生共同评价) 

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并用情朗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2.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4)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教学小结:

曹文轩先生看到了孤独积极的一面,对于敢于正视孤独的杜小康而言,孤独是坚强的磨刀石,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推而广之,生活中的挫折苦难都是财富,只要你像杜小康一样勇敢面对,你就会成长。

 

作业设计:

1.完成语文作业本。(必做)

2.推荐阅读《草房子》(选做)

 

 

 

 

 

二、单元计划模板

任务驱动下的九上诗歌“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部编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主要以议论文和小说为主,其中议论文主要是第二和第五单元,小说是第四和第六单元,另外还在第一单元安排了诗歌的活动与探究,当然本学期还是继续学习一个单元的文言文。”

现就九上第一单元诗歌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构想分析。

一、单元目标

1.诗歌鉴赏: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诗歌朗诵: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3.诗歌创作: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的创作。

4.名著阅读:把握诗歌意象,了解艺术手法,掌握读诗的基本策略。

二、单元策略

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不少诗歌,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等,但在这个单元,诗歌教学没有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纳了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第18条要求教师理解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文体阅读策略,在实践活动中搜集、整理、建构相关知识,获得实践能力。第一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三个任务,任务一:学习鉴赏;任务二:诗歌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

任务一是基础任务,也是完成其他两项任务的基础。任务一学习鉴赏,安排了五篇诗歌,首先对教材选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五篇诗歌有其共性——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国难当头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乡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直接使用多个暗喻,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美“你”带来的爱、温暖和希望。《我看》从“我”所看到的春日晚景写起,由自然的生生不息发出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而且在七八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基本特征和阅读策略有一定了解。再加上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辅助资源,那么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就并无太大难度。因此可以将五首诗歌进行整合,借助学习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通过“回顾阅读策略-捕捉初读感受-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关注诗歌形式-自主赏析”这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套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基本策略,不是偏重于对某一首诗歌进行解读分析,而是交给学生一个诗歌阅读的范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这一类文体的自主阅读。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学习鉴赏的空间,在“任务一”的阅读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本提供的五篇诗歌中《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与本学期必读名著《艾青诗选》联系紧密。《我爱这土地》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中意象,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顺便为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铺垫。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他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就是太阳和土地。土地是象征生他养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学生如果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艾青诗选》里很多诗歌就可以读懂了。因此,在学完这首诗歌的后,我们就可以上《艾青诗选》的名著导读课,引领学生走进艾青,走进艾青的诗歌。

学习完《乡愁》可以让学生根据《乡愁》的结构仿写一首小诗。这里将欣赏诗歌与仿写结合。诗歌写作本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也考虑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从来没有写过诗歌,《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学这首诗时,我们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回环往复的节奏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个人之思如何借助具体的对应物上升到家国之思的过程。学完后可以让学生根据《乡愁》的结构仿写一首小诗,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允许自由创作,但必须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由仿写开始逐步放手自由创作,写作诗歌能力逐步提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是很好的仿写对象,这首诗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让学生模仿诗歌创作,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想,建议以《你是……》作为题目,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并借助意象创作。

任务二尝试创作。因为已经让学生进行了两首诗歌的仿写,所以成热打铁,由仿写进入自由创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诗歌的技巧并总结,如:借助意象、融入联想和想象、观察生活并及时记录灵感、语言尽量简洁凝练、注意诗歌节奏、要有画面感、可以押韵……然后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自由创作,大家互批互改,全班交流,最后出一期的诗歌小报。

任务三诗歌朗诵,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活动如何开展,主持人的选拔,串讲词的撰写,评分标准的拟定,等等,由学生自己讨论、策划、组织,教师扮演好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可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朗诵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发挥每一个组员的聪明才智,设计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朗诵的技巧,细心揣摩诗意,同时每个组员要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在准备朗诵比赛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搜集遴选诗作,选择各自喜爱的诗歌参加朗诵比赛。可以参考教科书中推荐的《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

至于《唐诗三百首》,虽然也是诗歌,但考虑到学生短时间内消化三本名著有困难,容易形成畏难情绪,加上《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诗歌,所以将其和第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合并。

小结:活动探究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1.既要重视单元任务的整体性,也要重视不同任务的独特性。2.强调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重视活动性,转变教学方式,强调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4.灵活使用教材,充实三个基本任务,使单元学习活动衔接紧密,层次分明。

三、进度规划表

第一课时

任务一(诗歌单元阅读策略学习单

第二课时

《艾青诗选》的名著导读课

第三课时

任务一(诗歌单元阅读策略学习单

第四课时

任务三仿写并修改诗歌

第五课时

《艾青诗选》指导课

第六课时

任务三创作并修改诗歌

第七课时

任务二朗诵诗歌

第八课时

《艾青诗选》交流课

第九课时

自主阅读《泰戈尔诗选》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增加课时。

 

附:诗歌单元阅读策略学习单

学习单

任务要求

一、回顾阅读策略

(1)在对诗歌进行品读前,先回顾一下你已经学过的诗歌阅读策略。

A把握感情基调B读出节奏、韵律C揣摩语言D分析意象E关注修辞F想象画面G发现形式里的意味H联系创作背景I提炼关键词

(2)回顾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天上的街市》《黄河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等多首现代诗歌,可以运用哪些阅读策略来阅读?

二、捕捉初读感受

(1)将五首现当代诗歌朗读一遍,合上书本。

(2)现在,你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首?这首诗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有哪些?记录下来。(字、词、句皆可)如果用一种颜色代表这首诗歌给你的感觉,你会选用什么颜色?如果让你用一首乐曲表达读完这首诗歌的感受,你会选择一首怎样的乐曲?

(3)请打开书。你可以继续用这个思考框架去读其他几首,在课文空白处记录下你的初感。

三、把握感情基调

(1)将五首诗歌再朗读一次,借助注释、旁批及相关资料,在课文中圈画出饱含诗人情感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共同特点。

(2)用合适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选用下列词语,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

参考词语: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定、凄婉、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缠绵、积极、消极……

四、分析诗歌意象

意象是高度凝练的、寄寓丰富含义的形象。

(1)回顾诗歌意象解读策略

A关注意象的修饰词,限定词,量词。

B关注诗中的其他意象。

C联系诗人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找一找教科书中诗歌的意象,并说说其意蕴。

五、关注诗歌形式

从古体诗到现代诗,诗歌外在形式的不断变化代表着人们在表情达意上的突破和创新。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诗歌的换行还有一种独特的形态——跨行,即一个完整语意被人为地切分为两行或两行以上。这样的处理能够制造出奇妙的空间或时间的阻隔,产生吸引读者注意的悬念和张力。请摘录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中的一个诗节,品读跨行给诗歌带来的特殊意味。

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自由。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六、自主赏析

结合前面的学习任务,从五首诗歌中选择你最感兴趣或最难理解的一首,进行赏析。

1选择前面学过的几个不同策略读诗,分别写下你的发现。

2将这些发现进行整理,对照你的读诗初感,思考:关于这首诗歌你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这个思路框架,同样适用于你自主赏析其他诗歌。

 

三、全组讲座分工

巢可颖1次:名著《水浒》阅读

李国中1次:名著《泰戈尔诗选》阅读

汪晓秋2次:名著《世说新语》阅读+议论文专题阅读教学

金亦珍2次:名著《聊斋志异》阅读+小说专题阅读教学

闫建华2次:名著《艾青诗选》阅读+诗歌专题阅读教学

 

活动反思

与建议(议课)

1文责自负,仔细检查错别字和格式

2.9月25号之前完成,国庆期间反思和二次备课

3.认真对待,争取高质量完成。

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